女四書之內訓(徐皇后《內訓》)白話
“女四書”之《內訓》(作者:【明】徐皇后。箋註:【清】王相。譯白:幽蓮。)
緣起:
當前有鍾茂森博士提倡女德,以《女論語》為藍本,講了《窈窕淑女的標準》系列講座,並已刊印成書。大連的陳靜瑜女士也講了《學習女德的心得報告》,為廣大女性學習女德提供了很好的榜樣與參考。
王鳳儀老善人,一生辦了兩百餘處女義學,使女子學道明理,勸化世人。老善人說,現在這個時節,男子是應劫來的,女子是應運來的。教女子,正是翻世界、造大同。有什麼樣的媳婦,就有什麼樣的家庭。女子存什麼心,就生什麼樣的子女,分毫不會錯。
女人的天性是柔和。男人主乾,女人主坤。乾是天,坤是地。女人要像大地一樣平等、靜默、承載萬物,這才符合天道。
《女誡》說:“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太上感應篇》也有誡雲:“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即公婆)。”這些都是天地間本有的真理。
奉勸諸女,切依古人規度,潔身自愛、謹言慎行、不可驕縱、不可任性,方可在此末世中不致沉淪、不受傷害、不遭侮辱,進退從容,存歿光榮!
“女四書”
清初學者王相彙編。包括:東漢曹大家班昭的《女誡》、唐朝宋氏姐妹的《女論語》、明成祖仁孝文皇后的《內訓》、王相之母所撰的《女范捷錄》。
《女誡》為“女四書”之首,本來應當先譯,但網絡上已有多種白話翻譯,雖水平參差不齊、譯法各異,但讀者大約能看懂,於是幽蓮暫且跳過。
《女論語》有鍾茂森博士所講的《窈窕淑女的標準》系列講座,內容詳盡、旨趣深奧、博古通今,將女德闡述得淋漓盡致,幽蓮唯有望其項背矣。
《女范捷錄》收錄了我華夏大地古往今來貞烈之女性典範,讀之使人頓生浩然正氣,直欲效法古人而後已矣。
《內訓》篇幅較長,內容完備,但網上資料甚少,很多人欲了解其內容而力有所不及。於是幽蓮特不避己之才疏學淺、文辭淺陋,以王相先生的箋註為準則,將《內訓》譯為白話。
欽定四庫全書版本的《內訓》,各章後面都有小註,應當是一些儒臣加上去的,對今人了解原文內容有很大裨益。但幽蓮竊以為王相先生的箋註更加完滿,將原文的深旨闡述到了極致,於是本篇譯文是依據其箋註所譯。欽定四庫全書版本的《內訓》,將附在譯文的最後,以供讀者參考。
內容簡介
作者為明朝中山王徐達的長女,明成祖朱棣之妻,仁孝文皇后徐氏,博學好文,知書達理。
徐皇后從小性情貞靜,喜好讀書,堪稱女秀才。明太祖朱元璋聽說了她的賢淑,召來徐達,說:“我和你是貧賤時的知交。古代君臣關係好的,都結為親家。你的愛女,配給我的兒子朱棣吧。”徐達磕頭謝恩。
徐皇后待人處事,體貼謹慎,深受太祖及馬皇后讚許。永樂元年被冊封為皇后,為成祖治國安邦獻記獻策。徐後重視對女子的教育,結合歷代有關女子教育的著術及孝慈高皇后的有關言論,著成《內訓》二十篇,內容涉及德性、修身、謹言、慎行等諸多方面,在當時實屬難能可貴。
此外還輯錄儒、道、釋三家經典中有關獎善懲惡的言論與事例,另著成《勸善書》,給人以鑒戒。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一、 女德標準
貞靜幽閒,端莊誠一:貞固、沉靜、幽淑、閒雅、端楷、莊肅、誠實、存一。
外在表現:孝親、敬長、明察、慈淑、和睦、溫柔、恭順。
二、 女德修養
其重要性:家之隆替,國之廢興,於斯系也。
調理原則:無損於性者乃可以養德,無累於德者乃可以成性。
三、 女德規範
1、 謹言慎行
緘口內修,重諾無尤,寧其心,定其志,和其氣,守之以仁厚,持之以莊敬,質之以信義。
2、 勤儉節約
素淡養性,奢糜伐德。
世人所誤:心志為習氣所移,而不能帥之以正;
道理為情慾所迷,而不能御之以禮。
3、 積德遷善
準則:寬柔、恭順、貞良、安靜、心態平和,度量寬宏無嫉妒之心,仁厚慈愛無害人之念,遵守禮義無嬌縱僭越之行,敬承先訓無過衍違背之失。
4、 睦親慈幼
原則:上慈下順。
有姑息以為慈,溺愛以為德,是自蔽其下也。
5、 倫常關係
敬為孝之本,養為孝之末。
歷史教訓:“始縱而終難制”以至遭禍。
四、 母教之責
導之以德義,養之以廉遜,率之以勤儉,臨之以嚴恪,以立其身,以成其德。
文皇后自序
【原文】
吾幼承父母之教,誦《詩》、《書》之典,職謹女事。蒙先人積善餘慶,夙被妃庭之選,事我孝慈髙皇后,朝夕侍朝。髙皇后教諸子婦禮法惟謹,吾恭奉儀范,曰聆教言,祗敬佩服,不敢有違。肅事今皇上三十餘年,一遵先志,以行政教。
【今譯】
我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誨,誦讀《詩經》、《尚書》一類的典籍,小心謹慎地做女人該做的事。
承蒙先祖積善餘慶,我很小就被選入後宮,侍奉孝慈高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馬氏),不辭疲倦地朝見、侍奉。
高皇后教育晚輩,在禮法上十分嚴謹,我恭敬地把高皇后的儀容舉止奉為典範,每天聆聽她的教誨,對她非常恭敬和佩服,不敢有所違背。我恭敬地奉侍當今皇上三十餘年,一心一意遵循先人的教導,協助皇上治理國家。
【原文】
吾思備位中宮,愧德弗似,歉於率下,無以佐皇上內治之美,以忝髙皇后之訓。常觀史傳,求古賢婦貞女,雖稱德性之懿,亦未有不由於教而成者。然古者教必有方,男子八歲而入小學,女子十年而聴姆教。小學之書無傳,晦庵朱子爰編緝成書,為小學之教者始有所入。獨女教未有全書,世惟取范曄《後漢書》曹大家《女戒》為訓,恆病其略。有所謂《女憲》、《女則》,皆徒有其名耳。近世始有女教之書盛行,大要撮《曲禮》、《內則》之言與《周南》、《召南》詩之小序及傳記而為之者。仰惟我髙皇后教訓之言,卓越往昔,足以垂法萬世,吾耳熟而心藏之,乃於永樂二年冬,用述髙皇后之教,以廣之為《內訓》二十篇,以教宮壼。
【今譯】
我想到自己徒然佔據皇后之位,慚愧自己的德行不配位,不能很好地為下屬做出表率,沒有輔佐皇上治理好內宮的美德,有愧於高皇后的訓誨。
我曾經閱讀史傳,尋求古代的賢婦貞女,她們雖然都有值得稱頌的美好德行,然而沒有不是通過教育而形成的。
古時的教育有很好的方法。男子八歲進入小學,女子十歲開始聆聽女師的教誨。古時小學的教本沒有留傳下來,晦庵公朱熹於是把他讀過的有關小學教育的內容編輯成書,從事小學教育的人這才有了根據。
唯獨女教沒有一個完整的教本,世人往往取范曄《後漢書》所載班昭的《女誡》來教育女子,但常常苦於它太簡略。另外有所謂的《女憲》、《女則》,但都已失傳。近世才有女教之書盛行,但大體上都是撮取《禮記》、《詩經》之詞以及古代烈女的傳記編輯成的。
只有我高皇后的教誨與訓誡,遠遠超過之前的這些言論,足以留給萬世之人作為法則,我常常聽聞並熟記在心,於是在永樂二年冬天,重述高皇后的教誨,把它擴充為《內訓》二十篇,以此來教育內宮之人。
【原文】
夫人之所以克聖者,莫嚴於養其德性,以修其身,故首之以“德性”,而次之以“修身”;而修身莫切於謹言行,故次之以“慎言”、“謹行”;推而至於“勤勵”、“節儉”,而又次之以“警戒”。人之所以獲久長之慶者,莫加於積善;所以無過者,莫加於遷善,又次之以“積善”、“遷善”。之數者,皆身之要,而所以取法者,則必守我髙皇后之教也,故繼之以“崇聖訓”。逺而取法於古,故次之以“景賢范”。上而至於“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又推而至於“母儀”、“睦親”、“慈幼”、“逮下”,而終之於“待外戚”。顧以言辭淺陋,不足以發揚深旨,而其條目亦粗備矣。觀者於此不必泥於言,而但取於意,其於治內之道,或有禆於萬一雲。永樂三年正月望日序。
【今譯】
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沒有比修養德性,繼而修正行為更重要的了,所以把“德性”放在第一章,其次是“修身”;
而修身沒有比謹慎自己的言行更重要的了,所以次之以“慎言”、“謹行”;
推而至於“勤勵”、“節儉”,又次之以“警戒”。
人之所以能獲得長久的福慶,沒有比平時多積德行善更重要的了;人之所以能夠不犯或少犯過失,沒有比改過從善更重要的了,所以又次之以“積善”、“遷善”。
這幾件事,都是修身的關鍵,然而用來作為法則的,一定要遵守我高皇后的教誨,所以繼之以“崇聖訓”。
遠一點來說,取法於古代的賢女,所以次之以“景賢范”。
上而至於“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又推而至於“母儀”、“睦親”、“慈幼”、“逮下”,而終之於“待外戚”。
言辭淺陋,不足以發揚高皇后教誨的深意,但條目還算完備。讀者不必拘泥於言辭,只需取它的意思,對於治理家事,或許能有所裨益。永樂三年正月十五序。
內訓
(明)仁孝文皇后徐氏撰
○德性章第一
【原文】
貞靜幽閒,端莊誠一,女子之德性也。孝敬仁明,慈和柔順,德性備矣。夫德性原於所稟而化成於習,匪由外至,實本於身。
古之貞女,理性情,治心術,崇道德,故能配君子以成其教。是故仁以居之,義以行之,智以燭之,信以守之,禮以體之。匪禮勿履,匪義勿由。動必由道,言必由信。匪言而言,則厲階成焉;匪禮而動,則邪僻形焉。閾以限言,玉以節動,禮以制心,道以制欲,養其德性。所以飭身,可不慎與!
無損於性者,乃可以養德;無累於德者,乃可以成性。積過由小,害德為大。故大廈傾頹,基址弗固也;己身不飭,德性有虧也。美璞無瑕,可為至寶;貞女純德,可配京室。檢身制度,足為母儀。勤儉不妒,足法閨閫。
若夫驕盈嫉忌,肆意適情,以病其德性,斯亦無所取矣。古語雲:“處身造宅,黼身建德。”《詩》雲:“俾爾彌爾性,純嘏爾常矣。”
【今譯】
貞固沉靜,幽寂嫻雅,端正莊重,誠實純一,
這八點,是女子德性內在的表現;
孝親敬養,仁愛明察,慈淑和睦,溫柔恭順,
這八點,是女子德性外在的表現。
做到了上面這些,女子的德性就齊備了。
人的德性,秉受於出生的時候,本來是純善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沾染的習氣不同,所以產生了不同的變化。
父母教之以善,小孩就日漸賢明;
如果沒有受到好的教育而沾染了惡習,離善越來越遠,小孩就會成為下愚之人。
古代貞淑的女子,能夠調攝其性情,而不紊亂;治理其心術,而無邪僻;尊崇道德,而效法賢明。
這樣才能與君子相匹配,成功實現內助與教化。
所以應該將“仁愛”作為內心的主宰,將“道義”作為行為的準則,用“智慧”來觀察辨別事物,將“信用”作為為人處世的基礎,將“禮法”作為行事的規度。
行為舉止符合“禮、義、道、信”,德性就完備了。
婦人在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災禍就形成了;
做了不合乎禮法的事,邪惡就形成了。
所以要限制言語,使之不越出自己的房門;
用佩戴玉器來限制行動,動作稍大玉就會啷當作響;
用禮法限制思想,不讓邪思邪念形成;
用道義限制慾望,使其不放縱。
時時謹慎修正身心,這樣才能涵養德性。
一言一行,都不能有損於善良的天性,不能玷污醇淑的德性。用德性涵養天性,用天性促成德性。
小的過失不改正,必然會損害大的德性,
正如地基不穩固,大廈必然會傾塌。
不修養德性,則自己的言行舉止就不得其正,就會百事不興。
沒有瑕疵的天然美玉,可以成為最珍貴的寶物;
有醇美德性的貞女,可以匹配大戶人家。
女子能夠檢束自身,恪守制度,克懃克儉,不忌不妒,足以成為女人的楷模。
至於驕傲自滿、嫉賢忌能、恣肆放縱、為所欲為,來損害自己的德性。雖然有其他才能,也是一無是處。
古語說:“要使身體有地方居住,就要造房子;要使自己尊貴光榮,就要樹立德性。”
《詩》說:“一個人要是有德性,就可以一生享受福祿。”
○修身章第二
【原文】
或曰:“太任目不視惡色,耳不聴淫聲,口不出傲言。若是者,修身之道乎?”曰:“然。古之道也。”夫目視惡色則中眩焉,耳聴淫聲則內禠焉,口出傲言則驕心侈焉,是皆身之害也。故婦人居必以正,所以防慝也;行必無陂,所以成德也。
是故五彩盛服,不足以為身華;貞順率道,乃可以進婦德。不修其身,以爽厥德,斯為邪矣。諺有之曰:“治穢養苖,無使莠驕;剗荊剪棘,無使涂塞。”是以修身所以成其德者也。
夫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成化於家者蓋寡焉,而況於天下乎?是故婦人者,從人者也。夫婦之道,剛柔之義也。昔者明王之所以謹婚姻之始者,重似續之道也。家之隆替,國之廢興,於斯系焉。於乎閨門之內,修身之教,其勖慎之哉!
【今譯】
有人問:“《禮》說,太任(周文王的母親)在懷著文王時,眼睛不看邪惡的事物,耳朵不聽不合禮儀的聲音,嘴巴不說狂傲的言語,不坐擺的不正的蓆子。像這樣,就是修身的途徑嗎?”
答曰:“是的。這是古聖人的修身之道。”
眼睛看了邪惡的事物,內心就惑亂了;
耳朵聽了不符合禮儀的聲音,內心就無主了;
嘴巴說狂傲的言語,內心就會驕縱放肆。
這些都是不利於修身的。
所以女人一定要遵循正道,才可以防止污穢與邪惡;
行為舉止一定要遵循禮義,才可以養成德性。
因此五彩華服,不足以為其身心增添光彩;
秉貞順之操,循禮義之道,才可以增進婦德。
不修養身心,而使德行有所差失,這就是邪惡了。
有句諺語說:“清除污穢,培養禾苗,不要使雜草滋長;剷除荊棘,不要使路途堵塞。”
正如要通過修身來養成德性。
不修身,就不能立德,德不立而能感化一家人、使家庭和樂的很少,何況是教化天下呢?
婦人應當遵循順從之道。
夫妻之道,就是陰陽、剛柔之道。
古代英明的君王之所以對婚姻很謹慎,是因為重視延續宗祠,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
家庭的興隆衰滅,國家的沒落興盛,都取決於夫婦之道。
對閨門內女子修身的教育,一定要努力謹慎啊!
○慎言章第三
【原文】
婦教有四,言居其一。心應萬事,匪言曷宣?言而中節,可以免悔。發不當理,禍必隨之。諺曰:“誾誾謇謇,匪石可轉;訿訿譞譞,烈火燎原。”又曰:“口如扃,言有恆;口如注,言無據。”甚矣!言之不可不慎也。
況婦人德性幽閒,言非所尚,多言多失,不如寡言。故《書》斥牝雞之晨,《詩》有厲階之刺,《禮》嚴出梱之戒。善於自持者,必於此而加慎焉,庶乎其可也。
然則慎之有道乎?曰:有,學南宮縧可也。夫緘口內修,重諾無尤,寧其心,定其志,和其氣,守之以仁厚,持之以莊敬,質之以信義,一語一黙,從容中道,以合乎坤靜之體,則讒慝不作,家道雍穆矣。
故女不矜色,其行在德。無鹽雖陋,言用於齊而國安。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今譯】
婦女的教育有四種,婦言是其中之一。【四教,是說古時女子出嫁前三個月,教她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人的內心對萬事萬物做出反應,沒有言語如何表達呢?
說出的話符合禮節,可以避免悔恨;
說出的話不符合情理,災禍一定隨之而來。
諺語有雲:“人如果和顏悅色,給人講有道理的正直之言,雖然是堅硬如石的人,也會受到感動而從正;如果出言不遜、利口傷人,災禍就會如火燒平原一樣迅速到來而不可救。”
又說:“不輕易多言的人,說出的話為人所重;多話的人,說出的話往往狂妄而沒有依據,招人所厭。”說話不可以不謹慎啊!
況且婦人的德性應該幽深嫻雅,本來就不應該多言,話說多了過失就多,不如少說話。
所以《尚書·牧誓》說:“婦人多言就會亂家政,就像母雞叫晨,是不祥之兆,家道必定會敗落。”
《詩經·瞻卬》說:“婦人多言,是導致災禍的源泉。”
《禮記·曲禮》說:“外面的話不進入內室,婦人的話不越出門檻。”
聖書如此慎重地禁戒婦言,婦人要想修身,對此一定要謹慎。
那麼要做到言語謹慎有什麼方法可循嗎?
答:有,學習南宮縧就可以了。
【南宮縧,孔子的弟子南容,居住在南宮,又名適,字子容。《詩·大雅·抑》說:“白玉上的污點還可以磨去,不好的言語卻收不回來,不可亂說。”南容每天多次重複這句話,所以能夠對於言語非常謹慎。夫子很讚賞他的謹言之行,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少說話,就會提高內心的修養;
謹守諾言,有言必行,就沒有過失;
寧靜內心,堅定志向,平和心氣,恪守仁愛和忠厚,保持端莊和恭敬,信守誠信和道義;
無論說話還是靜默,都能從容不迫,符合女性坤靜的本色,
讒言邪語就無從興起,家道也就和睦了。
所以女人不應當矜恃自己的美色,而應該注重培養美好的品德。
無鹽女雖然容貌醜陋,但齊宣王卻因為她的賢淑而立她為後。
【無鹽女,齊國的丑女,出言諷刺齊宣王。宣王採用了她的話,停止修築漸台,撤除女樂,革退諂媚奉承的人,除去華麗的裝潢修飾,打開公門,招納諍言,請來地位微賤的有才之士,立無鹽女為王后,齊國大安。這件事見於《新序》。】
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不是不說話,但是說出的話必定符合禮義;那些只說巧佞之言的人,就未必有德行了。 ”
○謹行章第四
【原文】
甚哉!婦人之行不可以不謹也。自是者其行專,自矜者其行危,自欺者其行矯以污。行專則綱常廢,行危則嫉戾興,行矯以污則人道絕。有一於此,鮮克終也。
夫干霄之木,本之深也;凌雲之台,基之厚也;婦有令譽,行之純也。本深在乎栽培,基厚在乎積累,行純在乎自力。不為純行,則戚疏離焉,長幼紊焉,貴賤淆焉。是故欲成其大,當謹其微;縱於毫末,本大不伐。昧於冥冥,神鑒孔明;百行一虧,終累全德。
體柔順,率貞潔,服三從之訓,謹內外之別,勉之敬之,終始惟一,由是可以修家政,可以和上下,可以睦姻戚,而動無不協矣。《易》曰:“恆其德貞,婦人吉。”此之謂也。
【今譯】
婦人的行為要以德為先。
自以為是的人行為必定專制、蠻橫;
矜高自誇的人行為必定危殆、不安;
自欺欺人的人行為必定驕肆、污穢。
行為專制,目無君主,三綱五常就廢棄了;
行為危殆,則招人厭惡,災禍就興起了;
行為污穢,就滅絕了婦道,不能算人了。
只要沾染其中的一種,很少能夠終身不犯過錯的。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直上雲霄的樹木,因為根深;
踰越雲層的高台,因為地基深厚;
婦人有美好的聲譽,因為德行純備。
根深在於栽培,地基深厚在於積累,婦人行為純淨在於自己努力。
行為不純淨,親戚朋友就會遠離,長幼的秩序就會紊亂,貴賤的區別就會混淆。
所以想要培養良好的德行,應當在細小的行為上加以謹慎;
疏忽了細小的行為舉止,由小積大,習性一旦養成,再想改掉就困難了。
即使在幽暗陰晦的地方,神明也能洞視所有的行為;
一百件事中做錯了一件,就會累及整個德行。
做到溫柔敬順,保持忠貞純潔,服從於“三從”的古訓,嚴謹於男女內外的區別,勉力去做並慎重對待,始終如一。由此可以治家政,和家人,興萬事。
《易·恆卦》說:“婦人要始終保持貞良的德行,就會吉祥。”
說的就是這個。
○勤勵章第五
【原文】
怠惰恣肆,身之殃也;勤勵不息,身之德也。是故農勤於耕,士勤於學,女勤於工。農惰則五穀不獲,士惰則學問不成,女惰則機杼空乏。
古者后妃親蠶,躬以率下;庶人之妻,皆衣其夫。效績有制,愆則有闢。夫治絲執麻以供衣服,羃酒漿、具菹醢以供祭祀,女之職也。不勤其事,以廢其功,何以辭闢?
夫早作晚休,可以無憂;縷積不息,可以成匹。戒之哉,毋荒寧!荒寧者,劌身之廉刃也,雖不見其鋒,陰為其所戕矣。《詩》雲:“婦無公事,休其蠶織。”此怠惰之慝也。
於乎!貧賤不怠惰者易,富貴不怠惰者難。當勉其難,毋忽其易。
【今譯】
怠慢不懷恭敬、懶惰不務勤勞、放恣不加約束、放肆不遵禮法,
這四者,是足以損害自身的惡習;
勤勞勉勵、孜孜不息,
是足以成就自身的美德。
所以農民勤於耕種,讀書人勤於學問,女子勤於女工。
農民懶惰,五穀就沒有收穫;
讀書人懶惰,學問就做不成;
女子懶惰,機杼就空乏,家道就衰乏。
古時後宮的正妃親自養蠶,率領眾妃嬪縫製衣服供祭祀用;
官吏、百姓的妻子,都親自做衣服給丈夫穿。
春天則男耕女織,秋天則按制度算其功過。
種田和織縫的工作做得不好的,就是罪過,應當治罪。
這是先王的法度。
紡絲織麻做成衣服,蒸酒制醬以供祭祀,是女人的天職。
不勤勞地做事,荒廢了工作,怎麼避免得了王法的責罰呢?
早起勞作,到晚才休息,勤勞做事,就沒有懈怠懶惰的憂患;
一絲一縷,紡織不息,就可以織成一匹織物。
警戒啊,一定不要懶惰偷安!
如果荒廢了工作而偷懶,就好比割傷身體的利刀,雖然看不見它的鋒芒,但暗中已不知不覺地被它傷害了。
《詩》說:“婦人沒有公事要辦,只要養好蠶織好布就行了,現在反而去干預公事,而荒廢了養蠶織布的工作。”這樣一來,懈怠懶惰的罪過就太大了!
唉!處於貧賤要做到不怠惰容易,處於富貴卻不怠惰就難了。
要在富貴的時候加以警勵,在貧賤的時候不要輕忽。
【人在富貴的時候,必定安於嬌貴放逸,能做到不怠惰的人很少。但是也有處於貧賤卻懶惰的,所以警示說:“要在富貴的時候加以警勵,在貧賤的時候不要輕忽。”】
○節儉章第六
【原文】
戒奢者,必先於節儉也。夫澹素養性,奢靡伐德。人率知之,而取捨不決焉。何也?志不能帥氣,理不足御情,是以覆敗者多矣。
《傳》曰:“儉者,聖人之寶也。”又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若夫一縷之帛出工女之勤,一粒之食出農夫之勞,致之非易,而用之不節,暴殄天物,無所顧惜,上率下承,靡然一軌,孰勝其敝哉!
夫錦綉華麗,不如布帛之溫也;竒羞美味,不若糲粢之飽也。且五色壞目,五味昬智;飲清茹淡,祛疾延齡。得失損益,判然懸絕矣。古之賢妃哲後深戒乎此,故絺綌無斁,見美於《周詩》;大練粗疏,垂光於漢史。敦廉儉之風,絕侈麗之費,天下從化,是以海內殷富,閭閻足給焉。蓋上以導下,內以表外,故後必敦節儉,以率六宮;諸侯之夫人,以至士、庶人之妻,皆敦節儉,以率其家。然後民無凍餒,禮義可興,風化可紀矣。
或有問者曰:“節儉有禮乎?”曰:“禮,與其奢也,寧儉。然有可約者焉,有可腆者焉。”是故處已不可不儉,事親不可不豐。
【今譯】
要戒除奢侈,一定要先做到節儉。
淡泊、質樸可以涵養品性,奢華、靡麗則敗壞德行。
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大多數人卻不能做到拒奢而崇儉。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心志被習氣所移,不能帥之以正;
道理被情慾所迷,不能御之以禮。
所以因此而敗壞德行的人很多。
《左傳》上說:“聖人要使天下富裕,崇尚節儉是第一法寶。”
又說:“想讓別人對你的恭敬長久不衰,沒有比節儉更好的方法了。所以說節儉是天下共同的美德;由奢靡引發浪費,由浪費引發越禮犯分,所以說浪費是最大的惡行。”
一縷絲帛,出自於女工的辛勤;
一粒糧食,出自於農夫的勞作。
得來不易,用起來卻不知道節省,暴殄天物,不知珍惜,上行下效,靡然成風,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呢?
錦綉華麗的衣服,不如粗布衣服保暖;
珍貴美味的佳餚,不如粗糧管飽。
而且五彩顏色會損壞眼睛,五味佳餚會損人心智;
飲食清淡,反而能祛病延年。
好壞得失,顯然相差很遠。
古代賢良的妃子、明哲的皇后都對這一點深為警戒。
所以文王的后妃親手用葛布做衣服穿,一點也不厭倦,在《周詩》中被讚美;
東漢明德皇后,穿粗布衣服,不戴珍寶首飾,在《後漢書》中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這兩位后妃都能崇尚廉潔節儉的風氣,杜絕奢侈靡麗的浪費,在後宮形成了良好的風氣。天下百姓跟從這種節儉的風氣,所以國家殷實富裕,百姓豐衣足食。
上邊的人引導下邊的人,宮里的人給宮外的人做表率,所以皇后一定要崇尚節儉來帶動六宮之人;
諸侯的夫人,以至官吏、平民的妻子都要崇尚節儉,來帶動家里人。
這樣,百姓就不會受凍挨餓,禮義就會興盛,良好的風俗教化得以形成,被世人傳頌。
或者有人要問:“節省儉約,在禮儀上可能行不通,怎麼辦?”
孔子說得好:“禮,與其奢靡失度,不如儉而守約。”
在可以節省的時候,不得不節省;
在需要豐厚的時候,不得不豐厚。
所以對待自己要節儉,侍奉親人要豐厚,這樣就對了。
○警戒章第七
【原文】
婦人之德,莫大乎端已;端己之要,莫重乎警戒。居富貴也,而恆懼乎驕盈;居貧賤也,而恆懼乎放失;居安寕也,而恆懼乎患難。奉巵於手,若將傾焉;擇地而旋,若將陷焉。
故一念之微,獨處之際,不可不慎。謂無有見乎,能隠於天乎?謂無有知乎,不欺於心乎?故肅然警惕,恆存乎矩度;湛然純一,不干於匪僻。舉動之際,如對舅姑;閨房之間,如臨師保。不惰於冥冥,不矯於昭昭,行之以誠,持之以乆,隠顯不貳,由是德宜於家族,行通於神明,而百福咸臻矣。
夫念慮有常,動則無過;思患預防,所以逺禍。不然,一息不戒,災害攸萃,累德終身,悔何追矣!是故鑒古之失,吾則得焉;惕厲未形,吾何尤焉?《詩》曰:“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禮》曰:“戒慎乎其所不覩,恐懼乎其所不聞。”此之謂也。
【今譯】
婦人的德行,沒有比端正自身更重要的了;
端正自身的關鍵,沒有比警惕、戒備更重要的了。
處於富貴之中,要常常恐懼驕傲、自滿而犯下錯誤;
處於貧賤之中,要常常恐懼禍難、失敗而無以立足;
處於安寧之中,要常常恐懼遭遇災禍而危及自身。
如同拿著盛滿酒的酒杯,小心謹慎,唯恐它傾泛;
如同在險地行走,戰戰兢兢,唯恐走錯一步陷墜下去。
所以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念頭,或獨處的時候,都不可以不謹慎。
沒有人看見嗎?能隱瞞上天嗎?
沒有人知道嗎?能欺騙得了自己的良心嗎?
應當嚴肅恭敬、警心惕勵,牢牢守住規矩和法度;
心地澄淨無雜,不做不合禮法的事情。
一舉一動,必敬必慎,如同面對著公婆一樣;
雖然處在閨房之中,也嚴肅矜持,如同面對老師一樣,不敢放縱。
不在沒人的時候壞發亂形、不修邊幅;
不在有人的時候濃妝艷抹、矯揉造作。
以真誠心為人處世,保持一顆恆常的心;
不論在明處還是暗處,都始終如一。
這樣,你的德行就能使家族和睦,通於神明,百福自來。
在舉心動念之間,當存規度,不越於禮,就不會犯錯;
在事情有了差錯,禍害還沒形成之時,謹慎預防,將之消釋於初發之際,災禍就自會遠離。
否則,只要一念之間不加以戒備,明知有害而不能忍、不知戒,災禍就形成了。災害常常在身上聚集,使德行虧損,這時候後悔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借鑒古人的過失,反省自己,就可以得到很多教訓;
在災禍還未形成的時候加以警惕,我還會有什麼過錯呢?
《詩》說:“獨處暗室之內,尚且不愧於房屋漏光處。”
《禮》說:“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也要存有戒慎恐懼之心。”
謹慎惕勵到這種程度,然後就能不犯錯誤了。
○積善章第八
【原文】
吉凶災祥,匪由天作;善惡之應,各以其類。善德攸積,天降陰隲。昔者成周之先,世累忠厚。暨於文武,伐暴救民,又有聖母賢妃善德內助。故上天陰隲,福慶悠長。
我國家世積厚德,天命攸集。我太祖髙皇帝順天應人,除殘削暴,救民水火;孝慈髙皇后好生大德,助勤於內,故上天陰隲,奄有天下,生民用乂。天之陰隲,不爽於德,昭若明鑒。夫享福祿之報者,由積善之慶。婦人內助於國家,豈可以不積善哉!
古語雲:“積德成王,積怨成亡。”《荀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神明自得。”自后妃至於士、庶人之妻,其必勉於積善,以成內助之美。
婦人善德:柔順、貞靜、溫良、莊敬。樂乎和平,無乖戾也;存乎寬弘,無忌嫉也;敦乎仁慈,無殘害也;執禮秉義,無縱越也;祗率先訓,無愆違也。不厲人適己,不以欲戕物。積而不已,福祿萃焉。嘉祥被於夫子,餘慶留於後昆,可謂賢內助矣。《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書》曰:“作善,降之百祥。”此之謂也。
【今譯】
人之善惡起於心,則吉凶見於事。
吉凶禍福,不是由天決定的,而是由人的善惡感應來的。
人能積善修德,持久不衰,上天必定會默佑他,降之以福,這是一定的道理。
過去周朝的祖先,有大功於世,其後世子孫相承,一千多年來,世世代代都忠誠厚道。至於太王、王季、文王,都有聖人的德行,武王因商紂殘暴,驅除伐虐,救民於水火,得到了天下。
又有太王之妃太姜、王季之妃太任、文王之妃太姒、武王之妃邑姜,都仁孝賢明,做聖人的內助。
其內外之聖德,長久不衰、完美無缺,所以天降陰鷙。周朝的福慶之長久,沒有哪個朝代能夠比擬。
我明朝太祖高皇帝的祖先,世世代代積累德行,所以天命我高皇帝順天應人,除殘賊、伐暴虐,救民塗炭。
而高皇后,以仁厚之德,勤勞內政以助之。
所以上天默佑,使之擁有天下,百姓得以安寧,美譽垂於後世。
上天賜福好壞多寡,與人們的德行一一對應,就像明鏡一樣昭然分明。
人之享受福祿,皆由積善而來。
婦人內助其夫,使國家興盛,怎麼可以不積善呢?
古語說:“諸侯積累善德,可以成為帝王;積怨惡於民,就會走向滅亡。”
《荀子》說:“山高就會形成雲霧,風雨就興起了;水深就會生成靈物,蛟龍就產生了;積累善行以完滿德行,就會感通神明,天將福祿。”
從皇后王妃到官吏、百姓的妻子,都有內助其夫的職責。
既然能做到克懃克儉,操持家事;
必然也要做到積德累仁,使福慶綿延。
婦人的善德有:寬柔恭順、貞良安靜、心志平和,不做欺詐、怨恨、乖張之事。
度量寬洪,沒有疑忌嫉妒之心;
仁厚慈愛,沒有傷殘毒害之念;
職守禮義,沒有驕縱、僭越之行;
敬承先訓,沒有過愆違背之失;
不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快意;
不縱恣其意,去損害其它生物。
像這樣積善不止,福祿就自然彙集而來。
嘉美禎祥被及丈夫子女,給子孫後世積善餘慶,這樣就算當好賢內助了。
《易》說:“積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會福澤子孫。”
《書》說:“行善事,各種吉祥就會降臨。”
說的就是這個。
○遷善章第九
【原文】
人非上智,其孰無過?過而能知,可以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聖。小過不改,大惡形焉;小善能遷,大善成焉。
夫婦人之過無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則驕,孝敬衰焉;嫉妒則刻,菑害興焉;邪僻則佚,節義頹焉。是數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逺之如蜂蠆。蜂蠆不逺則螫身,蟊螣不去則傷稼,已過不改則累德。
若夫以惡小而為之無恤,則必敗;以善小而忽之不為,則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基;戒於小惡,終無大戾。故諺有之曰:“屋漏遷居,路紆改途。”《傳》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今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明人有過就能知,賢者知過就能改。
能夠改過,就會日漸明達,可以企及聖人的領域。
小的過錯不肯改,積之日久,就一定會成為大惡之人;
嫌善小而不屑於去做,這樣的人無德可稱。
只有肯做微小的善事,以成人之美,不斷地積累,才會形成大的善德。
婦人之過有三:
一、懶惰怠慢,就會傲慢驕矜,從而喪失孝敬之心;
二、怨嫉妒忌,就會殘酷刻薄,從而引來災禍;
三、邪僻不正,就會淫逸放蕩,從而喪失貞節道義。
這三點,是婦人的大惡。
以上三點,都是德行的弊端、自身的殃禍。
只要有其中之一,就要像去除蟊螣之類害蟲一樣去除它,像遠離蜂蠆之類的毒蟲一樣遠離它。
不遠離蜂蠆,身體就會被蟄傷。
不去除蟊螣,莊稼就會被傷害,
不改正過失,德行就會被損害。
如果因為惡行微小,就毫無畏懼地去做,積少成多,就一定會失敗;
因為善行微小,就不屑於去做,最後終無一善,就一定會傾覆。
能做微小的善事,大的善德就有了基礎;
能對微小的惡行加以提防,最終就不會有大的過錯。
所以有諺語說:“屋子漏了就要遷到別的地方去住,道路曲折就要換一條路走。”
《左傳》說:“人誰沒有過錯?犯了錯能夠改正,就是最大的善事了。”
○崇聖訓章第十
【原文】
自古國家肇基,皆有內助之德垂范後世。夏、商之初,涂山、有莘皆明教訓之功;成周之興,文王后妃克廣《關雎》之化。
我太祖髙皇帝受命而興,孝慈髙皇后內助之功至隆至盛。蓋以明聖之資,秉貞仁之德,博古今之務。艱難之初,則同勤開創;平治之際,則弘基風化。表壼范於六宮,著母儀於天下。驗之往哲,允莫與京。譬之曰月,天下仰其髙明;譬之滄海,江河趨其浩博。然史傳所載,什裁一二,而微言奧義,若南金焉,銖兩可寶也,若榖粟焉,一日不可無也。貫徹上下,包括巨細,誠道德之至要,而福慶之大本矣。
後遵之,則可以配至尊,奉宗廟,化天下,衍慶源;諸侯、大夫之夫人與士、庶人之妻遵之,則可以內佐君子,長保富貴,利安家室,而垂慶後人矣。《詩》雲:“太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敬之哉!敬之哉!
【今譯】
自古開國之君,必有賢聖之妃,以佐內助之美,垂范於後世。
夏禹的皇后涂山氏,商湯的皇后有莘氏,都明達賢良,推行教化,垂范六宮,以成內治。
周文王得到聖女太姒,譜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佳話,宮中之人做《關雎》讚美她的美好德行。
我太祖高皇帝雖然受天命而興國,擁有天下,但孝慈高皇后內助之功居多。
她明達古聖先賢的教誨,秉持貞潔仁厚的美德,通達古今治亂的玄機。
在艱難創業的時候,與高祖一起辛勤開創;
在太平治世的時候,就弘揚風俗與教化。
垂范六宮,母儀天下。
古時賢哲的后妃,沒有能與她匹敵的。
她像天上的日月,無私地給予萬物以光明;
她像蒼茫的大海,將活水源源不斷地注入江河之中。
然而史書傳記上所記載的,都是史臣採集傳聞記錄下來的,僅僅是高皇后美德的十之一二。
她那些精微的語言所包含的深奧含義,就像珍貴的金子,一銖一兩都可以當作寶物;又像谷米糧食,一天都不能缺乏。
她的訓誨包含了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我恭敬地遵循她的聖訓,寫成此書。
其言實在是女德的精華與巔峰,人若能遵此而行,便是得到了福慶的本源。
后妃若能遵守高皇后的教誨,足以匹配至尊無上的天子,奉承宗廟,教化天下,給子孫留下福慶之源;
諸侯、卿大夫以及官吏、平民的妻子若能遵守高皇后的教誨,就可以輔佐丈夫,長久地保持富貴,使家室順利安定,使後人得到福慶。
《詩》說:“太姒(周文王的妃子)繼承了太任(周文王的母親)的美德,不妒不忌,所以子孫昌盛。”
一定要敬守高皇后的教誨,以媲美於周室!
○景賢范章第十一
【原文】
詩書所載賢妃貞女,德懿行備,師表後世,皆可法也。夫女無姆教,則婉娩何從?不親書史,則往行奚考?稽往行,質前言,模而則之,則德行成焉。
夫明鏡可以鑒妍媸,權衡可以擬輕重,尺度可以測長短,往轍可以軌新跡。希聖者昌,踵弊者亡。是故修恭儉莫盛於皇英,求貞順莫備於太姜,效誠莊莫隆於太任,行孝敬莫純於太姒。儀式刑之,齊之則聖,下之則賢,否亦不失於從善。
夫珠玉非寶,淑聖為寶;令德不虧,室家是宜。《詩》:“雲髙山仰止,景行行止。”其謂是與!
【今譯】
《詩》、《書》上所記載的賢淑的后妃、貞良的女子,品德美好,行為規範,為後世做出了榜樣,都是我們可以效法的。
女子沒有女師的教誨,不聽善言,溫婉柔順的言行舉止從哪裡學來呢?
不閱讀古書和歷史,不知善行,古聖先賢的美好品行從哪裡知道呢?
考察古時賢女的德行,考證古人留下的訓誨,將之視為規範並加以效仿,好的德行就能養成了。
明鏡可以照出美丑,秤桿可以稱出輕重,尺度可以量出長短,路上的車跡可以使過往車輛遵道而行,不失掉軌范。
效法聖人的德行,必定會昌盛獲福;效法前人不賢的行為,必定會導致滅亡。
所以要向娥皇、女英學習恭敬、儉樸;【堯的女兒娥皇、女英,作為天子的女兒卻奉侍舜於田野之中,謙和恭敬,竭盡婦道。】
向太姜學習貞潔、柔順;【周太王的妃子,貞潔柔順,遵循婦道,沒有過失。】
向太任學習誠仁、端莊;【周文王之母,品性端莊誠一、誠實莊重。懷文王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所以生出了聖人,奠定了周朝的基業。】
向太姒學習孝順、恭敬。【周文王之妻,有幽閒貞靜之德。仁愛聰明、富有德行,身份尊貴卻辛勤勞作,富裕而崇尚節儉。長大了仍然對老師恭恭敬敬,嫁人了仍然對父母竭盡孝道。上事太后,下慈眾妾,子孫昌隆。】
效法她們,向她們看齊就可以成為聖人,稍微差一點可以成為賢人,再差一些也不失為一個從善的人。
珠寶玉器都不是婦人的寶貝,賢淑聖善,才是女德的寶貝。
不缺乏善德,家庭就一定幸福美滿。
《詩》說:“高山令人瞻仰,大道令人遵行。”
對於古代賢女們的德行,一定要效法,才可以成就自身。
如果見賢而不思齊,光景仰又有什麼用呢?
○事父母章第十二
【原文】
孝敬者,事親之本也。養非難也,敬為難。以飲食供奉為孝,斯末矣。孔子曰:“孝者,人道之至德。夫通於神明,感於四海,孝之致也。”
昔者虞舜善事其親,終身而慕;文王善事其親,色憂滿容。或曰:“此聖人之孝也,非婦人之所宜也。”是不然。孝弟,天性也,豈有間於男女乎?事親者以聖人為至。
若夫以聲音笑貌為樂者,不善事其親者也。誠孝愛敬無所違者,斯善事其親者也。縣衾斂簟,節文之末;紉箴補綴,帥事之微。必也恪勤朝夕,無怠逆於所命,祗敬尤嚴於杖屨,旨甘必謹於餕余,而況大於此者乎?是故不辱其身,不違其親,斯事親之大者也。
夫自幼而笄,既笄而有室家之望焉,推事父母之道於舅姑,無以復加損矣。故仁人之事親也,不以既貴而移其孝,不以既富而改其心。故曰:“事親如事天。”又曰:“孝莫大於寧親,可不敬乎!”《詩》雲:“害浣害否,歸寧父母。”此后妃之謂也。
【今譯】
孝敬,是奉侍父母的根本。
供養父母並不難,難的是敬重父母。
供奉父母飲食,是最末一等的孝。
孔子說:“孝敬父母,是德行的根本。孝敬到了極致,便能通達於神明、感化於四海。”
過去虞舜善於奉侍父母,一輩子想念他們;
周文王善於奉侍父母,父母身體欠安他就滿臉憂愁,路行不穩。
有人說:“這是聖人的孝道,境界高遠,不是婦人能做到的。”
此言差矣。
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人的天性,怎麼會有男女的區別呢?
侍奉親人,要以聖人的孝道為最高準則。
如果子女無至誠之心,只以聲音笑貌來使父母開心,不能算是有孝心。
由至誠而孝,由至愛而敬,對父母的意願無所違逆,這才是真孝。
女兒媳婦侍奉父母公婆,一定要替長輩疊被子、卷蓆子,要睡覺的時候再幫他們鋪好。
見父母公婆衣裳有破洞了,一定要仔細地縫補好。
這些只是細枝末節之事。
要從早到晚恭敬懃懇,
對父母的命令不懈怠、不違背,
對父母的枴杖、鞋襪都要恭恭敬敬,
對父母吃剩下的食物要歡喜恭敬地吃掉,
對這些小事都要如此敬重、謹慎,何況更大的事情呢?
【《禮記》說:“父母吃飯用的碗筷器具,不是父母已經吃過了,不敢用;父母給子女飲食,不是父母吃剩下的,不敢吃。父母吃剩下的飯菜,兒子媳婦一定要吃完。”】
女子之道,在於保持貞潔而不受侮辱,侍奉雙親而不違背其意願,這是最重要的孝敬之道。
女子從小賴父母之恩而長大,依於膝下;到結婚有家室,離開父母。若在家時能孝敬雙親,以這樣的心來孝敬公婆,就不會有所減少。
仁人侍奉雙親,不因為自己富貴了就改變對父母的孝心。
所以說:“要像侍奉上天一樣侍奉雙親。”
又說:“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使父母心安。”
對此能不敬慎嗎?!
《詩經》上說:“太姒要回家問安於父母,穿洗過的粗布衣服。問她的女師說:哪些衣服要洗,哪些衣服不必洗?我要穿著它,回去問安於父母。”這說的是文王后妃的孝行。
○事君章第十三
【原文】
婦人之事君,比昵左右,難制而易惑,難抑而易驕。然則有道乎?曰:有。忠誠以為本,禮義以為防,勤儉以率下,慈和以處眾。誦詩讀書,不忘規諫,寢興夙夜,惟職愛君。
居處有常,服食有節,言語有章,戒謹讒慝,中饋是專,外事不涉,謹辨內外,教令不出,逺離邪僻,威儀是力。毋擅寵而怙恩,毋干政而撓法。擅寵則驕,怙恩則妒,干政則乖,撓法則亂。諺雲:“汨水淖泥,破家妒妻。”
夫不驕不妒,身之福也。《詩》雲:“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夫安命守分,僣黷不生。《詩》雲:“夙夜在公,寔命不同。”是故姜後脫珥,載籍攸賢;班姬辭輦,古今稱譽。
我國家隆盛,孝慈髙皇后事我太祖髙皇帝,輔成鴻業。居富貴而不驕,職內道而益謹,兢兢業業,不忘夙夜,德蓋前古,垂訓萬世,化行天下。《詩》雲:“思齊太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此之謂也。
縱觀往古,國家興廢,未有不由於婦之賢否也,事君者不可不慎!《詩》雲:“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苟不能胥匡以道,則必自荒厥德,若網之無綱,眾目難舉;上無所毗,下無所法,則淪胥之漸矣。夫木瘁者,內蠧攻之;政荒者,內嬖蠱之。女寵之戒,甚於防敵。《詩》雲:“赫赫宗周,褒姒烕之。”可不鑒哉。
夫上下之分,尊卑之等也;夫婦之道,陰陽之義也。諸侯、大夫及士、庶人之妻能推是道以事其君子,則家道鮮有不盛矣。
【今譯】
婦人侍奉君主,長隨左右,終日親近。
難以控制心念,容易迷惑君主;
難以抑制身行,容易驕縱。
侍奉君主有什麼原則可循嗎?
答:有。
以忠信誠實作為根本;
遵循禮法,謹守道義,以防散漫;
勤勞節儉,率領其他妃嬪與下人;
慈愛和睦,給眾人帶去溫暖祥和;
讀誦詩書,學習古人的言行,養成良好的德行;
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規勸進諫,能夠恭敬地接受並牢牢記住。
早起晚睡,以敬愛君主為自己的大任。
不輕易改變住處,
衣服飲食節儉而不奢華,
說話溫和委婉、符合禮義,
對於饞佞之語,要嚴戒,不去聽取。
邪僻的行徑,要嚴謹,千萬不能去做。
專心於備辦飲食,以奉君主享用,以供祭祀之用;
不干涉國家政事;
謹慎地守住男女內外之別,教令不出於閨門;
遠離邪僻之事;
保持威儀,絲毫不鬆懈。
不要仗恃君主對自己的恩寵,
不要干涉政事、擾亂法紀。
仗恃恩寵,就會驕縱妒忌,
干政亂法,就會興起禍亂。
諺語說:人掉在水中出不來,是因為被水中的污泥所陷;
家道衰落而不能興盛,是因為家中有善於妒忌的妻子。
女子不驕縱、不妒忌,是她本身和家庭的福份。
《詩經》說:“太姒不妒忌,寬厚仁愛地對待眾妾婢,所以眾妾都佩服順從於她。”
為後為妃,都是受命於君主,應當要安於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起非份之想。
《詩經》說:“姬妾晚上侍奉君主,天黑了進去侍奉,天還沒亮就要返還,不敢霸佔整個夜晚。因為姬妾的職責不同於后妃。”
以前周宣王因為與姬妾同房而晚起,姜後脫下耳環,跪在永巷之間請罪,怪自己沒有教導好姬妾,導致君王晚起而荒廢了政事。
宣王恭敬地禮待姜後並向她道謝,從此以後不敢懈怠而荒廢政事。
史書上對姜後大加讚美。
漢成帝游後花園,想要與班婕妤(西漢女辭賦家,班昭的祖姑)同坐一輛車。班婕妤跪地上奏道:“看古代的聖賢之君,都是與名臣在一起。亡國末主,才與女妾同車。皇上現在要與我同車,不好比是那些荒淫的末主了嗎?”
成帝很讚賞她的話。
姜後與班姬,都深得侍奉君主、安份守己之道。
我國家繁隆昌盛。
我孝慈高皇后,恭敬謹慎地奉侍太祖高皇帝,助高皇帝建成了明朝的大業。
居於富貴而不驕縱,處理內務嚴謹認真,不分早晚,盡職盡責。
德行高出古人,風化盛行於天下,慈訓垂於萬世。
《詩經》說:“文王之母太任,恭敬景仰她的婆婆太姜,恪盡孝道,是周室的孝婦。周室子孫能光榮顯耀於天下,實在是太任打下的根基。”
遍觀古史,一國的興盛,必定有賢良的后妃作為內助;
一國的滅亡,必定由後宮淫亂邪僻、惑亂君主所致。
一個家庭的成功失敗也是這樣,一定要謹慎!
《詩經》說:作為臣下,應該不分晝夜,警惕勉勵,毫無怠惰,以侍奉君王;
作為后妃,自己的成敗得失與君王休戚相關,更應該毫無懈怠,侍奉君主。
作為婦人,若不能以正道輔助君主,就荒廢了自己的德行。
就好像網上沒有總繩,眾多網眼就無法張開。
上下混沌一氣,沒有法則可依,就會淪陷,直至滅亡。
樹木枯朽凋零,因為有蟲在裡面攻食;
國家政事荒廢,因為有淫亂的女寵蠱惑君王。
古人稱女色為女兵器,要像防範兵敵一樣防範女寵。
《詩經》說:堂堂的周朝,因為幽王寵倖褒姒而喪身亡國。
女寵之害,能不警戒嗎?
天上地下,天尊地卑,女子應事夫如事天,尊卑分明。
夫陽婦陰,陽主動,所以剛健而專制;
陰主靜,所以柔順而聽話。
從皇后王妃,到平民之妻,都遵循這個原則去侍奉夫君,家道就一定會昌盛。
○事舅姑章第十四
【原文】
婦人既嫁,致孝於舅姑。舅姑者,親同於父母,尊儗於天地。善事者在致敬,致敬則嚴;在致愛,致愛則順。專心竭誠,毋敢有怠,此孝之大節也,衣服飲食其次矣。
故極甘旨之奉而毫髪有不盡焉,猶未嘗養也;盡勞勩之力而頃刻有不恭焉,猶未嘗事也。舅姑所愛,婦亦愛之;舅姑所敬,婦亦敬之。樂其心,順其志。有所行,不敢專;有所命,不敢緩。此孝事舅姑之要也。
昔太姒思媚,周基益隆;長孫盡孝,唐祚以固。甚哉!孝事舅姑之大也。夫不得於舅姑,則不可以事君子,而況於動天地、通神明、集嘉禎乎!故自后妃,下至卿大夫及士、庶人之妻,壹是皆以孝事舅姑為重。《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今譯】
女子嫁人以後,應當孝養公婆。
對待公婆,要親愛同於父母、尊敬同於天地。
孝順公婆最重要的是要敬愛他們。
敬就會嚴謹專心;愛就會竭誠恭順。
專心竭誠,不敢有絲毫怠慢,是孝順公婆的關鍵。
用洗衣做飯供養公婆倒在其次。
所以用美味的食物奉養公婆,只要有毫發之處沒有盡心,就同沒有奉養是一樣的;
極盡勤勞地敬事公婆,只要有一念不恭,就與沒有奉侍是一樣的。
這是說孝敬公婆應該終身努力,不可有一日懈怠。
公婆所敬愛的人,媳婦也應該從心底里敬愛。
讓公婆開心,事事順其心願。
做事一定要先稟明公婆,不敢獨斷專行;
對公婆的命令要恭敬地領受,立即去辦。
這是孝順公婆的關鍵。
太任愛戴、取悅太姜,所以生出了文王振興周室;
唐太宗的原配長孫文德皇后,能孝敬於公婆,奠定了唐朝的福慶之基。
孝敬奉養公婆多麼重要啊!
婦人不得到公婆的認可與喜愛,就不可以侍奉他的丈夫。
更何況像古代的孝婦貞妻一樣,感動天地、通於神明、彙集嘉祥、垂芳萬世呢?
所以從皇后王妃到平民百姓的妻子,一切都以孝事公婆為重。
《詩經》說:“婦人應當早起晚睡,盡其心志孝養公婆,以不給自己的父母帶來恥辱。”
○奉祭祀章第十五
【原文】
人道重夫昏禮者,以其承先祖、共祭祀而已。故父醮子,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母送女,命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國君取夫人,辭曰:“共有敝邑,事宗廟社稷。”分雖不同,求助一也。
蓋夫婦親祭,所以備外內之官。若夫后妃奉神靈之統,為邦家之基,蠲潔烝嘗,以佐其事,必本之以仁孝,將之以誠敬,躬蠶桑以為玄紞,備儀物以共豆籩,夙夜在公,不以為勞。《詩》雲:“君婦莫莫,為豆孔庶。”
夫相禮罔愆,威儀孔時,宗廟饗之,子孫順之。故曰:“祭者,教之本也。”苟不盡道而忘孝敬,神斯弗享矣;神弗享而能保躬裕後者,未之有也。凡內助於君子者,其尚勖之!
【今譯】
人倫之道之所以重視婚禮,
因為其以夫婦之義,生育以承繼先祖,備辦飲食以供祭祀。
所以,兒子要去迎親的時候,父親對他說:“去把今後輔佐你的內助接來,以延續後代、供奉祭祀。”
女兒將要嫁人時,母親送她並對她說:“去到夫家,一定要恭敬、戒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兒子。”
諸侯娶夫人,致辭於女方說:“我和你共同擁有這個國邑,以奉宗廟社稷。”
貴賤雖然有所不同,求內助的道義之根本是相同的。
祭祀時夫婦要一同參加,所以備有內官和外官。
如果后妃為了國家社稷,整理清潔祭品,輔助天子祭祀,
一定要以仁孝為本,心中存有誠敬。
親自種桑養蠶織絲以做成玄紞(一種絲織品,用來懸掛冠冕上垂在兩側塞耳的玉),
備辦禮儀之物,準備好盛裝祭品的器具。
日日夜夜,一心為公,沒有懈倦。
《詩經》上說:“君王的主婦誠敬恭肅,輔佐祭祀,整理洗滌用具,裝盛眾多的祭品。”
輔助祭祀的時候,要符合禮儀而無過失,威儀得體合時,
宗廟的神靈就會享受祭品,
子孫看見了,也會恭順而加以效法。
所以《禮記》說:“祭者,恭敬地率領子孫禮敬先祖,世代相傳,傳法於後世,是教化的根本。”
如果祭祀的時候不能做到誠敬,
神靈就不會享用祭品。
神不享用祭品而能保祐自身並使後世富裕的,從來沒有過。
凡有內助之責的人,一定要加以努力!
○母儀章第十六
【原文】
孔子曰:“女子者,順男子之教而長其理者也。”是故無專制之義,所以為教不出閨門,以訓其子者也。
教之者導之以德義,養之以廉遜,率之以勤儉,本之以慈愛,臨之以嚴恪,以立其身,以成其德。
慈愛不至於姑息,嚴恪不至於傷恩。傷恩則離,姑息則縱,而教不行矣。《詩》雲:“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夫教之有道矣,而在己者亦不可不慎。是故女德有常,不逾貞信;婦德有常,不逾孝敬。貞信孝敬,而人則之。《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此之謂也。
【今譯】
孔子說:“女人,是順從男子的教誨並推崇其義理的。”
所以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不應當專制。
女子的教育不出閨門,只訓誨其子女而已。
這就是母儀的職責。
教育子女,應當用德義引導,
培養子女勤廉謙遜的品德,
親身做出勤儉的榜樣,
心存慈愛,嚴格要求,
以此讓子女立身端正,養成良好的德行。
對子女慈愛但不要姑息放縱,嚴格要求但不要傷害了母子間的恩情。
傷害了恩情,感情就會疏離不親密;
姑息放縱,子女就會驕縱、喪失禮法。
《詩經》說:“和顏悅色,笑語盈盈,不要生氣,子女就會樂於聽你的話,教化就能順利推行。”
要想教育好子女,自己要懂得修身之道,言行舉止不違背德性,才可以稱得上母儀,不可不慎重。
女德最重要的是貞信;婦德最重要的是孝敬。
自己做到了貞信孝敬,子孫就會效法你。
《詩經》說:“君子的威儀沒有差失,天下人民都以他為準則,加以效仿。”
這就是彰顯母儀的方法。
○睦親章第十七
【原文】
仁者無不愛也。親疏內外,有本末焉。一家之親,近之為兄弟,逺之為宗族,同乎一源矣。
若夫娣姒姑姊妹,親之至近者也,宜無所不用其情。夫木不榮於干,不能以達支;火不灼乎中,不能以照外。是以施仁必先睦親,睦親之務,必有內助。
凡一源之出,本無異情,間以異姓,乃生乖別。《書》曰:“惇敘九族。”《詩》曰:“宜其家人。”主乎內者,體君子之心,重源本之義,敦《頍弁》之德,廣《行葦》之風,仁恕寬厚,敷洽惠施。
不忘小善,不記小過。錄小善則大義明,略小過則讒慝息,讒慝息則親愛全,親愛全則恩義備矣。疏戚之際,藹然和樂。由是推之,內和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國和,一國和而天下和矣,可不重與?
【今譯】
仁者大慈遍施,普愛大眾。
但是也有親疏內外、本末的不同,
分清輕重與次第,則可得睦親之道。
一家之中,兄弟是親的,宗族是疏的。
兄弟宗族,雖然有親疏的不同,但來源於同一個祖先。
由婦道來看,我的兄弟宗族,雖然本源相同,我既然已經從夫了,兄弟宗族雖然親,也疏了;
丈夫的兄弟宗族,與我雖然不同姓,但是女子以夫家為重,雖然疏也是親的。
弟妹、嫂子、小姑子、姐姐、妹妹,是親人中關係最近的,應當盡自己的情份真誠地對待她們。
樹木的主幹如果不粗壯,枝條就不會繁盛;
火如果不燒得熾灼,就不能照亮外面。
所以君子想要廣施仁愛於眾生,一定要先和睦親人;
和睦親人的關鍵,一定要有一個賢內助相助。
兄弟宗族、姑姊妹本為一源所出,君子欲與他們親愛和睦。
而不賢之婦,常常視夫家的人為異姓,而與他們疏遠間隔,導致乖違別異。
君子很少不被這樣的妻子迷惑而與親人疏遠的。
《書》稱讚帝堯,明達仁厚,能夠和睦上至高祖下至玄孫九族的宗親。
《詩》稱讚后妃的風化,二南皆有能夠宜家的淑女。
賢內助應當體察君子的心意,
看重親族同源的道義,
敦守《頍弁》中厚待兄弟親屬的品德,
廣行《行葦》中和善篤厚的風尚。
對親人要仁恕寬厚,恩惠博施。
親人對自己有小恩小惠,要牢記不忘;
親人對自己有小的過失,則要忘記。
記小善,親人間的恩義就漸漸厚了;
略小過,讒言邪語就會消失。
親愛全了,恩義也就具備了。
內助賢惠,親戚就和睦,大家都和善友愛,和和樂樂。
由此推而廣之,諸侯、士大夫、官吏、平民之妻,
都應幫助丈夫和睦親戚,以成內助之美。
內和,外就和,
一家和,一國就和,
一國和,天下就和。
怎能不重視睦親之道呢?!
○慈幼章第十八
【原文】
慈者,上之所以撫下也。上慈而不懈,則下順而益親。是故喬木竦而枝不附焉,淵水清而魚不藏焉。故甘瓠累於樛木,庶草繁於深澤,則子婦順於慈仁,理也。
若夫待之不以慈,而欲責之以孝,則下必不安。下不安則心離,心離則忮,忮則不祥莫大焉。為人父母者,其慈乎!其慈乎!
然有姑息以為慈,溺愛以為德,是自敝其下也。故慈者非違理之謂也,必也盡教訓之道乎!亦有不慈者,則下豈可以不孝?必也勇於順令,如伯竒者也。
【今譯】
長輩撫愛晚輩,叫做慈。
做長輩的慈愛而不懈倦,晚輩就會順從並日益親近。
喬木高高地直立,就長不出旁枝;
深潭里的水太清,魚就會遠避;
樛木下垂,就生出許多甘甜的瓠瓜;
深澤寬廣,眾多的草就在其中繁殖生長。
長輩仁慈而能容人,子孫媳婦就會敬順並親愛她。
這是一定的道理。
如果長輩不仁慈,而希望晚輩孝順,
晚輩的心必定會不安,
不安便會與長輩離心離德,產生背離,
心背離了就會產生忌恨,
心里有忌恨,是最大的不祥。
為人父母者,一定要仁慈!一定要仁慈!
但是把姑息縱容、偏愛護短當做慈愛,
是自我蒙蔽、貽害子孫,並不是真的仁慈。
不違背情理,以正道教育子女,
竭盡仁義之心,這樣才叫做慈。
如果長輩不能做到慈愛,
晚輩也不可以不孝順。
一定要勇於順從父母之命,
像伯奇那樣。
伯奇:尹吉甫的兒子。尹吉甫受了後妻的挑撥,想要殺伯奇。伯奇不敢申辯,順從父親的意願而死,至孝也。
但是伯奇之孝,彰顯了父母的不慈。所以父母一定要以慈為重。
○逮下章第十九
【原文】
君子為宗廟之主,奉神靈之統,宜蕃衍似續,傳序無窮,故夫婦之道,世祀為大。古之哲後賢妃,皆推德逮下,薦達貞淑,不獨任已,是以茂衍來裔,長流慶澤。
周之太姒有逮下之德,故《樛木》形福履之詠,《螽斯》揚振振之美,終能昌大本支,綿固宗社。三王之隆,莫此為盛矣!
故婦人之行,貴於寬惠,惡於妒忌。月星並麗,豈掩於末光?鬆蘭同畆,不嫌於俱秀。
自后妃以至士、庶人之妻誠能貞靜寬和,明大孝之端,廣至仁之意,不專一己之欲,不蔽眾下之美,務廣君子之澤,斯上安下順,和氣蒸融,善慶源源,實肇於此矣。
【今譯】
天子、諸侯、卿大夫等,是宗廟的主宰,
奉供宗廟、供養神靈、延續傳統,
應當繁衍後代,
使子孫世代相續,無窮無盡。
所以夫婦以繁衍後代、祭祀宗廟為大任。
古代賢哲的皇后、王妃,
都推廣自己的恩德,使恩惠施及下人,
挑選貞淑的姬妾,推薦給君王,
不一人專享君王的恩寵。
所以後裔廣衍,子孫眾多,
福慶長流於百世。
周朝的太姒,有將恩德施及下人的美德。
所以《詩·周南·樛木》詠嘆說:“太姒不嫉妒,恩逮眾妾,所以眾妾讚美她的德行並祝願她安享福祿。”
《詩·周南·螽斯》頌揚說:“后妃不嫉妒,子孫眾多,大家一派和悅美盛的樣子。”
憑著后妃的賢德,周朝終能本固枝繁、子孫眾多、鞏固宗社,
夏、商兩朝,雖然也有賢妃,但不如周朝繁盛。
所以婦人的德行,貴在寬仁慈惠,惡在妒忌。
月大而星小,但同在天上放出光芒,
月亮不擋住星星的光輝;
鬆高而蘭矮,同樣生長在大地上,
松樹不妨礙蘭花的秀美。
正室的后妃,也應能容納眾妾,不生嫉妒。
從后妃,到官吏、平民的妻子,
真能做到貞靜寬和,
明瞭大孝的本端,推廣仁慈的心意,
不專擅一己之私慾,不掩蔽眾妾的美德,
努力推廣君子的恩澤,以廣衍後嗣。
就能上安下順,家庭和樂,
福澤善慶之源,就由此開始了。
○待外戚章第二十
【原文】
知幾者見於未萌,禁微者謹於抑末。自昔之待外戚,鮮不由於始縱而終難制也。雖曰外戚之過,亦系乎後德之賢否爾。
觀之史籍,具有明鑒。漢明德皇后修飭內政,患外家以驕恣取敗,未嘗加以封爵。唐長孫皇后慮外家以貴富招禍,請無屬以樞柄,故能使之保全。
其餘若呂、霍、楊氏之流,僣逾奢靡,氣焰熏灼,無所顧忌,遂至傾覆。良由內政偏陂,養成禍根,非一日矣。《易》曰:“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夫欲保全之者,擇師傅以教之,隆之以恩,而不使撓法;優之以祿,而不使預政;杜私謁之門,絕請求之路,謹奢侈之戒,長謙遜之風,則其患自弭。
若夫恃恩姑息,非保全之道。恃恩則侈心肆焉,姑息則禍機蓄焉。蓄禍召亂,其患無斷。盈滿招辱,守正獲福,慎之哉!
【今譯】
后妃對待外戚(即娘家人),
要在事情發生之前加以預防,
懲戒他們的小過,
使他們有所敬畏而不敢胡作非為。
古來后妃的外戚專權殃國,
都是由君主、后妃一開始放縱他們,
使他們肆無忌憚,最終難以抑制。
雖然是外戚的罪過,但也是由於君主、后妃不賢明所導致的。
漢明德馬皇后,修治整頓內政,
擔憂外戚恃寵而驕橫,導致衰敗,
所以對馬氏之門不加官爵。
唐朝長孫皇后,憂慮外戚因為富貴招惹禍端,
多次請皇上不要讓她們家的人擔任重要職務,
因此保全了家人。
漢高帝的皇后呂氏、漢宣帝的皇后霍氏、唐玄宗貴妃楊氏,
三家都恃寵而驕,行為超出了本份,干涉國政,
肆無忌憚,自取滅亡。
這都是由於后妃內政偏私,養成禍根。
堅冰非一日之寒,大禍非一朝之積。
《易》說:“陰寒初步凝結成霜,發展下去,則會形成堅冰。”
外戚如果一開始對驕盈、放肆不加以禁戒,
驕氣就會盈滿,禍患就會形成。
后妃若想保全娘家人,
應當學習漢和帝鄧皇后,
請朝中公正、忠誠、廉潔、正直、多學的人,
教導外家子弟,使他們遵循道義。
又當對他們施加恩情,使他們不擾亂國法;
給他們增加俸祿,不許他們干預朝政;
堵塞他們以私事謁見的門路,斷絕他們請告求恩的道路;
教導他們嚴禁奢侈,謙讓恭遜。
這樣禍害就能消失了。
如果外戚仗恃恩寵,后妃加以姑息,
都不是保全身家的道路。
仗恃恩寵就會邪心放縱,
加以姑息就會蘊蓄禍端。
外戚包藏禍心,招致亂亡,
這種禍患源自於事先不能決斷。
盈滿就會招致失敗恥辱,
篤守正道才能獲得福慶。
一定要加以謹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