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家訓中養生長壽四字訣
家訓是中華文明中頗具特色的一種形式,以家長對家人及後世子孫在待人接物、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等方面的教誨和訓示為主要內容。家訓最早產生於西周,經歷代發展,到明清達到鼎盛。
家訓主要關注的是家庭成員的道德品質、人生追求及精神情操等方面的問題,希望子孫們始終保持清白家風以達到家族的福澤綿長。但正如李鴻章在一封家書中所說:“人雖有文章、名譽、金錢,而無強健之身體,亦何所用之?故養生之術,不可不注意也。養生非求不死,求暫時之康健而處安樂之境耳。”(《千家訓》)康熙時官至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在其《聰訓齋語》中也說:“父母之愛子,第一望其康寧,第二冀其成名,第三願其保家。”子女的康寧是家長關心的頭一個重要問題,所以家訓中也有不少有關養生的內容。不過家訓中所談的養生,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緊緊同修身相結合,更多地強調精神因素和道德修養與身體健康的關係。這一點,在清人家訓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上面提到的《聰訓齋語》,是曾國藩最為推崇的一部家訓。他曾講過,教育子侄,“不在多書”,只要有康熙帝的《庭訓格言》和這一本《聰訓齋語》就夠了,因為此書“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諭紀澤兒》,見《曾國藩全集·家書》)其作者張英,是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他在這部書中,用相當篇幅講了“致壽之道”,有一些道理頗能發人深省。
張英把“致壽之道”歸納為四個字:慈、儉、和、靜。“慈”就是要有愛心,要懂得關愛他人,樂於助人,決不可有害人之心,行損人之事。“人能慈心一物,不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損於人,亦不輕發,推之戒殺生以惜物命,慎翦伐以養天和,無論冥報不爽,即胸中一段吉祥愷悌之氣,自然災沴(lì,災害)不干,而可以長齡矣。”“儉”就是要戒奢靡,戒揮霍,樸素簡約,淡泊自甘。“儉於飲食,可以養脾胃;儉於嗜慾,可以聚精神;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非;儉於交遊,可以擇友寡過;儉於酬酢,可以養身息勞;儉於夜坐,可以安神舒體;儉於飲酒,可以清心養德;儉于思處,可以蠲煩去擾。”這些都對健康長壽有益。“和”就是要心情愉悅,襟懷坦蕩。“人常和悅,則心氣沖而五臟安,昔人所謂養歡喜神。”他在書中引用一位明朝人的話說:“日間辦理公事,每晚家居,必尋可喜笑之事,與客縱談,掀髯大笑,以發舒一日勞頓鬱結之氣”,認為“此真養生要訣”。他還轉述一位年過百歲的農村老人對長壽經驗的回答,說“予鄉村人無所知,但一生只是喜歡,從不知憂惱”,他認為這一點是“名利中人”很難做到的。“靜”就是要一無掛礙,去浮戒躁,從容鎮定,寵辱不驚。“凡遇一切勞頓、憂惶、喜樂、恐懼之事,外則順以應之,此心凝然不動,如澄潭,如古井”,則一切紛擾自然無所施其害。他總結說,“此四者,於養生之理,極為切實”,是比起“服藥導引”更加重要的養生要義。(《家訓輯覽》)
張英所談的“慈、儉、和、靜”的內容,既是有益身體健康的重要體驗,也是涵養性情、培育良好操守的內在要求。在這裡,身和心、體和德、形和神,被很好地結合、統一了起來。在此書的另外地方,張英還講到了養生的具體禁忌,提出“養生六慎”:“養身之道,一在謹嗜慾,一在慎飲食,一在慎忿怒,一在慎寒暑,一在慎思索,一在慎煩勞。有一如此,足以致病,以貽父母之憂,安得不時時謹凜也。”這六慎之中,不少也與修身養性有著緊密的關聯。
郭松林母羅氏家訓
羅氏為湘軍將領、湖北提督郭松林的母親,湖南湘潭人。當清咸豐、同治年間“內憂外患”並至之際,她先後促四個兒子或從政,或治軍,“忠君報國”觀念十分突出。同時,她居富以仁,促家人納資以置義莊,救孤濟貧之義舉廣為鄉人所稱道。
誡子救孤濟貧且“公而忘私”
【原文】
太夫人賢明有禮法[1],孝事姑[2],推姑之教以善其家[3],必當於其姑之心;順事夫,推夫之仁以施其鄉[4],必適於其夫之志[5]。郭氏世為富家,至贈公始貧[6]。……其後貴盛,子若婦又皆孝[7],求所以為太夫人歡,無弗至者[8]。……贈公始嘗有意置義莊贍族[9],太夫人則以命其子曰:“自汝祖以上十一世,有甚富者。十一世以下則皆貧。今歲出所有周之[10],無寧竟均與之[11],此汝父遺志也。”於是提督以下及諸子婦承太夫人命[12],盡括所有[13],推而納諸宗族[14],為義莊,存其籍於官[15]。……先是芳鏡戰沒寧國[16],贈公及姑劉太夫人相繼卒。逾年[17],女夫黃振楚戰沒滑縣,芳鉁又戰沒鍾祥[18]。
太夫人甚哀,南軒體羸也[19],又戰屢傷,意尤憐之。然聞有詔屬以軍事[20],必速之行。松林官湖北提督,間一歸省[21],太夫人戒曰:“我婦人,猶知古義在公忘私[22]。今後無以我為念。”南軒留侍太夫人,以孝聞[23]。提督君在軍得士心,在官仁賢,又得民心。凡行惠及人[24],必諮告太夫人[25]。
———節錄自《郭嵩燾詩文集》
【註釋】
[1]太夫人:指郭松林母羅氏。
[2]姑:婆婆;丈夫的母親。
[3]善:辦好;操持好。
[4]施:給予;應用;運用。
[5]適:適宜;恰好。
[6]贈公:指郭松林的父親。
[7]若:連詞,與,和。
[8]弗:不;無。
[9]嘗:曾;曾經。義莊:置田取其租入以贍宗族內貧戶,其產業即由宗族中經理,作為一族之公產。贍:供養生活所需。
[10]周之:接濟。
[11]無寧:不如;寧可。
[12]提督:指郭松林。
[13]括:囊括;總括。
[14]納:交付;繳納。
[15]籍:書籍;冊子。
[16]芳鏡:指羅氏第二子。沒:死亡。
[17]逾:超過;逾期。
[18]黃振楚:湘軍中下級將領。
[19]南軒:指羅氏第三子。羸(佴):瘦弱;羸弱。
[20]屬:通“囑”,委託,託付,交付。
[21]歸省:回家探望;省親。
[22]猶:還;尚且。
[23]聞:聞名;有名。
[24]惠:好處;恩惠;給人好處。惠及:把好處,給予某人或某地。
[25]諮告:諮詢,稟告;徵求請求意見。
【譯文】
郭松林的母親羅氏能幹精明而又遵循禮的規範,孝敬服侍婆母,推崇婆母的教導來妥善處理家務,一定做到符合婆母的心意;順從服侍丈夫,推崇丈夫的仁愛之心運用到鄉里,一定做到符合丈夫的志向。郭松林家從前世代為富裕之家,到了他的父親贈公時才開始貧窮。……後來家境發展到很富裕的地步,兒子和兒媳婦都對長輩很孝順,為獲得母親羅氏的高興愉快,沒有一點沒想到、沒做到。……郭松林的父親在世時曾經有意置田設立接濟宗族內那些貧困者的義莊,羅氏於是對兒子們說:“自你祖父以上十一代,郭家有很富裕的人。十一代以下則都貧窮了。今年我們家傾其所有接濟族中那些貧困者,不如把產業全都交給他們,這是你的父親在世時的志願。”於是,自郭松林以下及各位弟弟、弟媳婦秉承母親羅氏的指教,把全部家產交付給郭氏宗族,作為一族之公產,將田產冊子存於官府。……最先,羅氏的二兒子芳鏡戰死於寧國,接著她的丈夫贈公及婆母劉太夫人相繼逝世。一年後,她的女婿黃振楚戰死於滑縣,四子芳鉁又戰死於鍾祥。羅氏感到非常悲傷。她的三兒子南軒體弱多病,又因在戰場上多次受傷,羅氏心里尤其憐愛他。然而,當得到期待他再度出山領軍的詔書後,卻敦促他火速啓行赴任。郭松林做官湖北提督,有時回家看望親人,羅氏就告誡他說:“我作為一個婦女,還懂得古義所強調的在公忘私。從今以後,你不要以我為牽累。”後來,南軒留在家中服侍母親時,以孝順母親而聞名於世。郭松林提督在軍中得兵士愛戴,做官行仁愛且很有才能,又得民心。凡是給人好處,一定要徵詢稟請母親羅氏的意見。
嵇璜母楊氏家訓
楊氏世居江蘇長洲(今蘇州),其夫嵇曾筠系康熙年間進士,歷任山西學政、兵部左侍郎、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文華殿大學士、浙江總督等職。嵇曾筠去世之時,楊氏年僅二十七歲,其子只七歲,公公婆婆均年老多病,但她咬牙勵志,擔當起侍奉老人、撫養孤兒的重任。其子嵇璜為雍正年間進士,歷任工部、戶部侍郎、河東道總督、文淵閣大學士及四庫全書館、三通館和國史館正總裁等。
毋因自己的過錯而損壞聲名
【原文】
初,光祿既死[1],難柩阻兵不得歸[2],有義僕程治者崎嶇數千里扶返報命,夫人迎舟哭。哭已,謀速葬,檢笥中敝衣典數金,買地於邑軍障嶺龜山之陽。視窆畢[3],泣語相國曰[4]:“吾前所以不死,以有舅姑在[5]。舅姑既沒而葬,今又葬汝父,我則可以死,則又有汝在。汝父以秀才死國事,汝未成人,當如何?”則又嗚咽曰:“我其如何?”相國聞語感奮。比長[6],益從師力學。歲己未庚申間米踊貴,太夫人日織布一疋易市中米作飯,指謂相國曰:“兒能讀書,乃得啖此未亡人歠粥。”[7]相國既強學不倦[8],鬱為通儒[9],遂以孤童崛起,掇巍科[10],列清要[11]。今上登極[12],乃命入直南內[13],出撫中州,旋畀河防重任[14],迎養太夫人署中。太夫人勉之曰:“汝父故入淮海幕[15],嘗言河防重與邊防等,汝慎無辱。”相國益殫心工筑[16],口不言勞。淮豫底定,晉階台輔[17]。雍正十一年四月,有“公正廉明,正己率屬”之詔。越十有一月,有“敬慎居心[18],忠勤襄事”之詔。相國感激主知,盡然出涕曰:“皆太夫人之訓也。”
———節錄自《碑傳集》第一四九卷
【註釋】
[1]光祿:官名。無專職的散官。此處指嵇曾筠。
[2]柩:裝著屍體的棺材。
[3]窆(伲):死人入葬時穿土下棺。
[4]相國:指嵇璜。
[5]舅姑:丈夫的父母,即公公、婆婆。
[6]比長:等到長進。
[7]啖:吃或給別人吃。歠:飲,喝。
[8]強學:頑強學習。
[9]鬱:茂盛。通儒:知識全面的學者。
[10]掇:拾取,採取。巍科:古代科舉考試,榜上名份等次,排在前列者稱巍科。
[11]清要:職位清貴,掌握樞要。
[12]上:皇上。登極:登位;登基。
[13]入直:封建時代稱官員入宮禁值班供職。南內:皇帝居住的地方。
[14]旋:不久。畀:給;給予。
[15]故:從前。
[16]殫:竭盡。
[17]晉階:進陞官位。台輔:指三公宰相之位。
[18]越:過;超。
【譯文】
起先,嵇曾筠死後,因戰難路途阻塞,靈柩未能立即運回家鄉。有一個很講義氣的僕人叫程治的,歷盡千辛萬苦崎嶇數千里將嵇曾筠的靈柩從河南護扶著返回家鄉,向夫人報喪復命,夫人迎接裝有靈柩的船隻放聲痛哭。哭完之後,謀劃從速加以安葬,從丈夫的衣箱中撿出幾件舊衣服換回幾兩銀子,在家鄉小鎮軍障嶺龜山一個向陽的山坡上買了一塊地。等丈夫的棺材下土以後,她哭著對兒子嵇璜說:“我在前不久之所以不打算尋死,是因為考慮到有公公婆婆在世還需要人照料,他們現在已經去世,並進行了安葬,今天你的父親也安葬完畢,本來我可以死去了,但又想有你在。你的父親是文官,為國事而死,你還沒有長大成人,我應當如何才好呀?”接著又嗚咽著對嵇璜說:“我該怎麼辦呀?”嵇璜聽到母親這番悲哀的話語後,日益發奮。等到年齡大一點以後,更加努力拜師學習。己未、庚申年間,市場米價昂貴,楊氏每天織布一疋換米做飯,指著(桌上的飯)對兒子嵇璜說:“孩兒你能用心讀書,才可以吃到我這個沒有死的人給你做的稀粥。”
嵇璜既頑強立志,刻苦攻讀不倦,又有志於成為一位知識全面的學者,於是脫穎而出,獲取科舉考試的優等,進入仕途,位居清貴,掌握樞要。皇上登位,嵇璜受命到皇上的殿廷值班供職,不久又被授予河防重任,迎養母親楊氏到自己的衙門中。楊氏勉勵兒子說:“你的父親從前在淮海督臣幕府中當幕僚時,曾說河防與邊疆防務同等重要,你應當小心謹慎,不要損壞了聲名。”嵇璜從而更加盡心注重黃河兩岸堤工建築,從不說勞苦。
安徽、河南段河工完畢之後,因功得以晉陞到三公宰相的重要官職。清雍正十一年四月,得到皇帝對他的“公正廉明,正己率屬”的讚許。過了十一個月,又得到“敬慎居心,忠勤襄事”的嘉獎。嵇璜感激聖主知遇之恩,流著眼淚對人說:“這都是我的母親對我教訓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