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先人家訓尋回最初的信仰
春節期間,央視《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系列報道,引發公眾關注。家庭教育在傳統文化中是重要的一環,而家風所依賴的主要是家訓。不過,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對家訓的理解和關注還是少了很多。這主要是因為在“小家庭時代”,很難形成家訓或家風,更多的是依賴於現代教育的進步。
家訓所傳達的是傳統家庭教育文化,其核心在於“重德修身”,比如《顏氏家訓》中所說的“篤學修行,不墜門風”等等。這樣的家訓在今天,跟當下的教育融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現代教育上的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它所傳遞的是最初的信仰。因此,家訓在今天,有必要重讀。
有關家訓的內容,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散見於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著作中。在《孟子》《韓非子》等專著中,都有一些古人家教經驗的記載和論述,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出現了專門的《顏氏家訓》,隨後歷朝歷代幾乎都有家訓問世。據《中國叢書綜錄》所列書目記載: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總共有一百二十多種。
到了近現代,《梁啓超家書》《曾國藩家書》與《傅雷家書》,則並稱我國“三大家教典範文本”,三位名人的子孫也個個成才。
《顏氏家訓》
後世家訓的鼻祖
二十多年前,我曾在書店見到一冊《顏氏家訓》,翻看之後,十分感嘆:古人所說的話放在今天,依然有其價值。倘若追尋現代社會的種種弊病,或許可追蹤到家庭教育這些年的落伍吧。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思想家顏之推為了告誡子孫不可自恃門第、驕逸怠惰,同時也希望子弟能將士族門風維繫不墜,寫下約四萬多字的《顏氏家訓》。這本書融合了顏之推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多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眾多“家訓”當中,《顏氏家訓》首開先河,給予家庭教育前所未有的高度,並全面詮釋家庭教育的意義。全書二十篇,各篇內容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結合實際,且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這種精神也是家庭教育的範本。
教育家稱這本書是“古今家訓,以此為祖。”這並不為過,宋代朱熹的《小學》,清代陳宏謀的《養正遺規》,都曾取材於《顏氏家訓》。這家訓也影響著後世的家訓書寫。
《朱子家訓》
522字修身治家
家訓之所以被不同人家提及,就是因其能夠結合實際,從教育的角度提出修身治家之道。在眾多家訓當中,《朱子家訓》之所以常常被提及,是作者僅用522字就精闢地闡明瞭修身治家之道。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
觀察《朱子家訓》,我們不難發現,它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份守己。在講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時,它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口頭傳訓,也可以寫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因此,很為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所樂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
在現今流傳的《朱子家訓》中,版本有二,一為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朱柏廬所著,二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所著。前者原名為《治家格言》,而後者則題為《紫陽朱子家訓》。不過,朱柏廬所寫的《治家格言》更為通俗易懂一些,因之,在兩種家訓中,其流傳和影響也更大一些。
《曾國藩家書》
“書蔬魚豬”很重要
在清代名臣中,常常被提及的有曾國藩、李鴻章等,倘若我們從教育的角度去看,曾國藩所做出的貢獻或許更大一些,一部《曾國藩家書》將他的思想表露無遺。他立志求學,要求極嚴,抱負很高。哪怕是在後來的為官過程中,也極為重視家庭教育。
據說,蔣介石的案頭有兩樣東西是少不了的:一部是《聖經》,一部就是《曾文正公家書》。毛澤東青年時代也推崇曾國藩,《湖湘文化與毛澤東》一書中就有較詳實的論述。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於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20多年間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書信,包含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在其家書中,立志之論甚多,立志之後,據此求過,自律自勉。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在家書中寫道:“余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
曾國藩還留有著名的的治家八字:“早、掃、考、寶、書、蔬、魚、豬”,他給兒子紀澤的信中說:“昔吾星岡公最講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掃潔淨,第三誠修祭祀,第四善待親族鄰里……故余近寫家信,常常提及書、蔬、魚、豬四端者,蓋祖父相傳之家法也。”
作為朝中重臣,曾國藩並未像後世許多忙碌的成功人士那樣,放鬆過一絲一毫對子女教育的關心。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在“讀書無用論”的時代,這樣的話語自有其價值所在。
對《曾國藩家書》的評論或解讀,這些年很有不少。這家書所傳達的信息,看似傳統,實則是很接地氣,總能讓不同的讀者從中找到自身的缺點,而以此映照,才能夠發現自我。
《傅雷家書》
中國知識分子的家教心得
家書在自由的交流中,其中所形成的氛圍是家的溫馨,而這樣的溝通也特別有效。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傅雷家書》可謂是風靡一時。《傅雷家書》是著名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在1954年至1966年5月期間寫給愛子傅聰、傅敏的186封書信,其中最長的一封信有7000多字。記得我在書店里遇見這本書時,即刻買回家閱讀,盡管彼時不大懂得其中的英文,也讀得津津有味。
這是以書信傳承家風聞名的經典案例。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在家書中,傅雷的名句讓人難忘,比如“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人壽有限,精力也有限,要從長遠著眼,馬拉松才會跑得好。”“孩子,可怕的敵人不一定是面目猙獰的,和顏悅色、一腔熱血的友情,有時也會耽誤你許許多多寶貴的光陰。”……讀著這樣的話語,不禁令人動容。
讀《傅雷家書》,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里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啓迪。因之,樓適夷說它不光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無疑,家訓是對點滴生活的總結,是對未來的期許。說到底,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缺的那種精氣神正是對傳統家庭教育的選擇性遺忘。當我們重拾家訓時,或許能夠遇見美好的未來。從某種角度上看,家訓所承載的是先人的智慧。我們今天如果能夠重新重視家訓的意義,或許就更能夠讀懂每個時代的風氣和風度。
家訓四十韻①
林澤龍
吾家先祖,耕讀為生。傳至沈林,四代園丁。
舉家報國,個個成人。言傳身教,是為家訓。
成家之基,自力更生。 創業垂統②,歷盡艱辛。
勵志自勉,嘗膽臥薪③。發憤圖強,開拓創新。
立家之本,重在做人。求真求善,天地良心。
坦蕩處世,正直為人。先憂後樂④,惟廉惟清⑤。
治家之規,首正其身。見賢思齊⑥,一日三省⑦。
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奉公守法,慎獨修身⑧。
持家之途,克儉克勤⑨。不辭劬勞10,不畏苦辛。
開源節流,省吃儉用。克已助人,扶危濟困。
齊家之道,和睦同心。相濡以沫,相敬如賓11。
父慈子孝,母賢女敬。寸草春暉12,骨肉情深。
興家之法,養生怡情。情趣高雅,心安神寧。
健康生活,笑語盈門。闔家康泰,人壽年豐。
理家之要,育人為本。惟此為大,瀝血嘔心。
科學育兒,勿驕勿縱。因勢利導,勿抑天性。
傳家之寶,書伴終生。惜時敏學,幼學壯行13。
嚴謹治學,專業務精。民族文化,書香餘韻。
優良家風,世代傳承。發揚光大,澤被子孫。
國泰民安,幸福家庭。國運永昌,家道長興!
注 釋
①《家訓四十韻》系根據父親沈克家、母親林貞淑對子女的言傳身教而整理的治家格言。父親沈克家(1911-2003),湖南臨澧修梅人。在北京大學求學時曾參加“一二?九” 愛國學生運動。新中國建國後長期擔任湖南省常德市一中校長、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後任湖南中醫學院圖書館館長、學院技術顧問。終身從事教育工作,其辦學理念先進,辦學成就傑出,系湖南著名教育家。其家風清明,家教嚴謹。母親林貞淑(1906-1987),湖南石門夾山人,長期擔任湖南省常德市一中圖書管理員,終身從事教育工作,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持家育人亦成效卓著。
②創業垂統:創立功業,傳之子孫。《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創業垂統,可為繼也。”
③嘗膽臥薪:即臥薪嘗膽。意思是身睡柴草上,口嘗苦膽汁。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後,相傳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面,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以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準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後來用“臥薪嘗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④先憂後樂:指遇事憂慮在別人之前,享樂在別人之後。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⑤惟廉惟清:沈公在北京大學英語系求學時經常用中文和英文寫作,所用筆名為中西合璧的“維廉”。此筆名乃英文人名“WILLIAM”(威廉)之諧音,同時也彰顯沈公一生清正廉潔的高風亮節。
⑥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⑦一日三省(xǐnɡ):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指孔子的弟子曾參。
⑧慎獨修身:在一個人獨處時也要謹慎小心,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規範。慎獨:《禮記?中庸》:“君子慎其獨也。”修身:《禮記?大學》:“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⑨克儉克勤:即克懃克儉。意思是既能夠勤勞,又能夠節儉。克:能。
⑩劬(qú)勞:勞苦。《詩?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11相濡(rú)以沫(mò),相敬如賓:夫妻二人同處困境,相互救助;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相濡以沫:《莊子?大宗師》:“泉涸(hè,干),魚相與處於陸,相
(xu,吐出)以濕,相濡以沫。”濡,霑濕。沫,唾液。相敬如賓:《後漢書?龐公傳》:“夫妻相敬如賓。”
12寸草春暉:小草微薄的心意報答不了春天的恩惠。比喻父母恩情深重,難於報答。唐代詩人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3幼學壯行:幼時勤奮學習,壯年時用以施展抱負。《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
家訓對聯韻味長
古往今來,許多名人撰寫了大量富含哲理、情意殷切、生動感人的家訓妙聯,廣為流傳,常被人引用為做人處世和治家的格言。
清代學者王士祺家中懸掛著祖傳的家訓聯:
繼祖宗一脈真傳,克懃克儉:
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
晚清作家、書法家何子貞集《爭坐位帖》字聯:
入世須才更須節;
傳家積德還積書。
以上兩副家訓聯告訴人們:一個好的家庭,除了勤以耕作,惠以為人,還需要讀書求學,更新知識。
清代另一學者孫寄圃,曾給兒孫撰寫一聯,要他們堅守廉潔、清貧,努力提高品德修養,其聯雲:
甘守清貧,力行克己;
厭觀流俗,奮勉修身。
近代學者王湘綺先生學問淵博、品格高尚,他為家人寫有一副語淺意深的聯語:
戳破窗紙容易補;
敗壞道德最難修。
清末民族英雄林則徐,曾手書一家訓聯,曰:
應視國事如家事;
能盡人心即佛心。
人莫不想自己的家興旺興盛,能擴充此心,即是天下之大公。能盡人心,必能於世有補,則與湛然光明的佛心相差無幾,這對家對國都有利。
愛國將領馮玉祥的侄兒要去抗日前線,馮將軍十分激動,為鼓勵他奮勇殺敵,親筆書寫一聯,囑侄兒帶在身邊:
孝子賢孫須先救國;
志士仁人最重保民。
馮將軍為兒子馮洪國也寫有一聯:
欲除煩惱須無我;
歷盡艱難好做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之子無正規學歷,背著父親向一位校長索要了一張畢業文憑。陶先生知道後,馬上叫兒子將畢業文憑退回,並手書一聯:
寧為真白丁;
不做假秀才。
人民藝術家老舍在女兒出嫁後,十分關心女兒女婿的生活,給他們寫了一副對聯:
勞逸妥安排健康多福;
油鹽休浪費勤儉持家。
後來,老舍解釋說:“我願看見他們幹勁沖天,可也希望他們會勞逸結合,注意康健;同時希望他們把勤儉持家作為光榮傳統。”一位父親對女兒女婿的關愛和期望盡在聯中,讀後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