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網站 設計諮詢 電話:0928-088-047】 網路拜拜-百萬家庭拜拜網-全國廟宇網路拜拜-大搜尋【-點光明燈、太歲燈、線上問卜】 

觀音聖籤媽祖聖籤生活行動小博士點光明燈安太歲燈考生祈福安財神燈入廟祀神安姻緣燈註生娘娘月下老人

拜拜網首頁廟宇搜尋申請廟宇登錄安禮斗討論區★頭獎彩券商店求招財符幸運號碼 笑話大全 Live-即時影像




留言者 : jordan lam 性別 : 男         
主題 : 古代家訓 人氣指數 : 3224
發表時間 : 2010/12/13 下午 01:09:53   

《 看看 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文物 其他主題 》 【廟宇網站設計費用表】 【全球寺廟搜尋】
《回應本文》
古代家訓

家訓又稱家令、家法、家約、家規、家戒、家範、家儀、家則、庭訓、庭誥、內訓等。

先秦至近代家訓

前言
手敕太子
命子遷
誡子
戒子歆書
誡兄子嚴、敦書
戒子益恩書
女誡
臨困授子靖留箋
戒子植
遺言戒子
誡子
誡外生
訓子孫遺令
誡子書
家誡
誡子書
與子儼等疏
庭誥
遺令敕諸子
誡子孫
誡當陽公大心書
顏氏家訓•序致第一
顏氏家訓•教子第二
誨佷等書
家訓
誨學說
戒子孫
福州五戒
訓儉示康
旦必讀書
放翁家訓
與長子受這
教子語
袁采世範•子弟須使有業
戒族人書
教子務農
給子應尾、應箕書
書示兩兒
訓子書
示子朔
訓家人
誡子文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
與子書
為學一首示子佷
致紀鴻書
致紀澤書
復兒書
諭兒書

中國古代家教的啟示

  中國古代家教既有明晰的道德理想,又有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全的組織制度,是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外最早的和長效的教育資源;雖然這種教育傳統在近現代遭遇過人們的摒棄,但撫今追昔,尤其是通過中西文化比較,我們確有必要重審古代家教在教化天下方面留下的歷史經驗。

  判定中國古代家教傳統的是非功過,首先要剖析古代家教思想中道德構成的基本要素。從古人留下的大量家訓資料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代的家教思想道德構成不獨是家庭倫理方面的內容,而是已覆蓋到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的各個層面,家庭是古代社會全面施行倫理教育的最初起點和最基層的常規機構。

  在家庭倫理方面,古代家教首先推重儒家提出的『孝悌』觀念,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家庭內部的和諧、有序,而且具有尊老撫幼的社會保障功能。確立這種道德觀念的意義還在于:進一步把家庭倫理秩序向社會進行類比和推廣,要求人們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天下所有人,力圖構建普天之下親如一家的大同世界。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它成功實現了把家庭倫理同人際倫理、政治倫理的對接和統一。這其實也是從生命倫理的高度表現的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在職業道德方面,古代家教首先推重的是讀書。但是,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讀書歸趨問題總是遭到近、現代某些人的深度曲解,以為古代讀書人只能拚擠于一條『應試做官』的獨木橋。對此,南宋哲學家陸九韶在《居家正本制用篇》中早已做出了明確的回答:『試觀一縣之間,應舉者幾人,而與薦者有幾?至于及第,尤其稀罕』。他認為讀書應以『通經知古今』為目的,這樣至少能成為『孝悌忠信之人』,既有利于科舉應試,也有利于『事君臨民』。明代進士龐尚鵬在《龐氏家訓》中說:『學貴變化氣質,豈為獵章句、幹利祿哉?』明代大儒高攀龍在《家訓》中說得很直率:『吾人立天地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余事都沒要緊。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言,只看「小學」便是,依此作去,豈有差失。』清初學者孫奇逢說得更加明了:『子弟中得一賢人,勝得數貴人也。』清末花隱老人甘樹椿在《甘氏家訓》中說:『我家自祖父以來,專以耕讀為業,不幹預地方公事。願我子弟篤守家風,專務本業,奮志讀書。』即便是耕田務農也要『奮志讀書』,足見中華傳統文化對于提高人的從業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滋養之功。古代家教強調讀書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質和敬業精神,力圖使讀書的子弟踐行一種學以致用的人生哲學。

  雖然古代家教把讀書做人視為第一要務,但同樣也把子弟在應舉進仕方面的成功視為一件光宗耀祖的盛事,只是子弟無論獲得何等重權顯位,家教依然沒有放棄和放松對他們的監管和權威。宋代進士袁採在《袁氏家範》提出:『子弟有愚繆貪污者,自不可使之仕宦。』唐代崔元煒的母親說:如果聽說在外面做官的兒子生活過得很清苦,就是『好消息』,如果聽說他在外面過得裘馬輕肥、生活奢侈,就是『壞消息』;她正告兒子做官如果『不務清潔,無以戴天覆地』。這說明為官清廉與否,不僅事關社會的禍福,也波及家庭的榮辱,這是從『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中產生出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通過家教口傳身授、世代傳承和發揚光大,已經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統。

  中國古代創立的『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把教化天下的任務分攤到每個家庭來承擔,直接把家庭這個社會最基層的單位及人所依賴的生活環境變成了道德教化的組織機構。《三字經》中提出的『子不教,父之過』,就是社會向家庭分攤教化任務的明証。古代家教的實質其實就是在全社會推行道德教化的家庭責任制。

  古代家教是有一整套組織制度的終身教育。據宋代司馬光《家訓》記載:唐代河東節度使柳公綽在教育兒子的時候,每天像老師給學生布置功課和檢查作業一樣嚴肅認真,一直堅持二十余年。宋代宰相趙鼎在《家訓筆錄》中明確規定:『子孫所為不肖,敗壞家風,仰主家者集諸位子弟堂前訓飭,俾其改過,甚者影堂前庭訓,再犯再庭訓。』即使到了元代,曾經創有十世同居佳話的鄭氏家族,仍然保持著在每天早晨舉行全家聚會和每月朔望進行祭祀聚會的習俗,在聚會中宣講家訓,並通過在祠堂設立獎罰牌對全體家庭人員的操守行為進行督查和獎懲。延至明代,山西副使王演疇的家族仍然堅持在每月決朔望兩會中,召集家眾舉辦以宣講《孝經》、《小學》和《大學》為主要內容的家訓活動,其規格和氣氛與現代學校教育模式毫無二致。到了清代,監察御史蔣伊的家族仍然堅持朔望兩會的習俗,並在《蔣氏家訓》中明文規定:子孫如果『有敗類不率教者,父兄誡諭之。諭而不從,則公集家廟責之。責之而猶不改,甘為不肖,則告廟換之,終身不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形成和傳承的過程在古代家教的運行機制中可見一斑。

  古代家教為促進社會和諧、傳承美德和弘揚民族精神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雖然,這種教育模式在現代人看來帶有『封建家長制』的色彩,但要理解古人設計這種家教模式的高明之處在于:把適應各種社會秩序及社會角色所需要的素質教育轉移和分解到每個家庭來進行,並在全社會建立起一個家家有責、人人踐行且代代相傳的廣泛而長效的社會教化機制。這是一種處在自我組織狀態下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培訓模式和教育資源,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奉獻


相關系列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