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發母家訓
子發母,戰國時楚人。
訓子語
【原文】
子不聞越王勾踐之伐吳耶[1]?客有獻醇酒一器者[2],王使人注江之上流[3],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戰自五也[4]。異日有獻一囊糗糒者[5],王又以賜軍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6],而戰自十也[7]。今子為將,士卒並分菽粒而食之[8],子獨朝夕芻豢黍梁[9],何也?《詩》不雲乎:“好樂無荒[10],良士休休[11]。”
言不失和也。夫何人入於死地,而自康樂於其上?雖有以得勝,非其術也。子非吾子也,無入吾門!
———節錄自《列女傳》
【註釋】
[1]子:古代對男子的通稱。勾踐:春秋末年越國君。曾被吳打敗,屈服求和。他臥薪嘗膽,刻苦圖強,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整理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吳國。
[2]醇:指酒質醇厚。
[3]注:灌入。這裡意為“倒”。江:長江。
[4]五:五倍。
[5]囊:口袋。糗糒:乾糧。
[6]嗌:咽喉。
[7]十:十倍。
[8]菽:豆。
[9]芻豢:家畜。黍:黃米。古人視黍為細糧,常用以待客。《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10]荒:迷亂;行為放縱沒有節制。
[11]休休:安閒自得、樂而有節制。
【譯文】
你沒有聽說過越王勾踐討伐吳國的事情嗎?一次,有人獻了一罈酒質醇厚的美酒給他,他命人把酒倒在長江的上游,讓士卒飲下游的水,江水的味道並沒有變好,但是士卒的戰鬥力卻提高了五倍。另一次,有人獻了一袋乾糧,他又把乾糧賞賜給士兵,讓他們分著吃,雖然食物香甜的味道不過只潤潤咽喉,但是戰鬥力卻提高了十倍。如今你身為將領,讓士兵分著吃豆粒,你卻一個人頓頓吃肉和細糧,這是為什麼?《詩經》上不是說嗎:“喜歡作樂,但不要放縱,應該有節制,良士才能安逸閒靜。”這裡說的是不要失去祥和之氣。為什麼你讓兵士去到隨時都有性命危險的戰場,自己卻遠離他們享受安樂生活呢?這樣即使僥倖打了勝仗,也不是有什麼正確的戰略戰術。你不是我的兒子,不要進我的家門。
【評析】
楚國令尹子發率兵攻打秦國,糧食吃完了,就派人回國向楚王要糧,並順便派使者到家問候母親。子發的母親向使者打聽士兵和子發的情況,使者告訴她,士兵們頓頓吃豆子,將軍卻吃肉和細糧。子發的母親聽了以後,非常生氣。後來子發打了勝仗回家,她不許子發進家門,命人訓了他一頓,說了上面這番話。直到子發認識了錯誤,才准許他回家。時人都稱讚子發的母親是一位賢母。
此段家訓講的雖然是將軍帶兵作戰,要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才能克敵制勝的道理,但卻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對於領導者來說,應以此篇文字作為借鑒,經常檢查自己在工作中是否起到了表率作用,做到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父母教育子女,也可以從這篇家訓中得到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