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堯衢母許氏家訓
許氏自幼博覽經傳,從其兄許青樵學詩,詩作清新宏雅,才華嶄露。嫁其夫余立臣之後,全力維持家計,盡心督教兒女,賢惠明達之聲聞名於鄉里。
不要因家中貧窮或個人際遇不佳而耿耿於懷
【原文】
或時不任舉火[1],罄家所有[2],營辦一餐,而先世藏書廚謹守而勤護之,曰:“家世讀書[3],所以貽留子孫在此[4]。鍥而不捨,幸有獲也。不可自我損先人之藏。”蓋自贈公之卒[5],顛頓憔悴,極人世之至艱,有不可以終日。……堯衢年益長,憂患相乘[6]。太宜人聞,輒慰止之曰[7]:“通塞,遇也。忻戚[8],心也。何為以所遇累心?吾惟不以自累,以有今日。回思十餘年前事,寧可一日生耶?”夫天畀所厚於人[9],與人所以承天,各視其所容之量。一有拂意焉而戚戚以悲[10],一有適意而躍躍以喜,此其量不足以有容也。
———節錄自《郭嵩燾詩文集》
【註釋】
[1]舉火:生火做飯。
[2]罄(佻):盡;空。
[3]家世:家中世代。
[4]貽留:遺留。
[5]贈公:指余堯衢的父親。
[6]相乘:交織在一起。
[7]輒:就;於是。
[8]忻戚:喜悅與憂愁。
[9]夫:指示代詞。那,這。畀(佻):給,給以。
[10]拂意:不如意。戚戚:憂愁;恐懼。
【譯文】
余堯衢家有時因非常拮据而不能生火做飯,盡管他的母親許氏盡其家中所有,才湊合著做成一餐飯,但她對前輩的藏書櫃則嚴守並加以勤護,說:“家中世代讀書,所能遺留給子孫後代的東西就在這裡。他們鍥而不捨,才有倖獲得這些書。我們不可以損毀前輩的藏書。”自從丈夫死去之後,許氏顛頓憔悴,經歷了最艱難的時期,甚至度日如年。……兒子余堯衢年紀日益長大,憂患之情有所表露。許氏知道後,就對他加以安慰制止說:“一個人是不是順暢,遭不遭挫折,這是機遇;一個人或是喜悅,或是憂愁,這是思想感情。為什麼要因為遭遇不同而去影響自己的思想感情呢?我只是不和自己過不去,才有今天,迴想起十多年前的事情,我難道還想多活一天嗎?”這是上天給人的優待,天給予人所能承受的,要看各人氣度的大小。如果一有不稱心如意的事就憂懼悲傷,一有適意的事就滿心歡喜,這是氣度不足以包容一切的表現。
【評析】
嚴母見兒子濫施刑法,就嚴厲地告誡他不可忘掉為民父母的本意,要施仁政,不要憑藉刑法以立威。話雖不多,但卻語重心長,既表現了一位慈母對自己兒子的關切之情,又反映出嚴母對百姓的愛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