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師範大學本部(和平校區),原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校區,創立於1922年,1926年改稱為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為日治時期日治時期進入大學前的預備教育,即所謂大學預科,在1941年台北帝國大學增設預科以前,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是台灣島內唯一升大學的管道,屬於臺灣日治時期的教育系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於1946年成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將位於和平東路一段的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原址撥給師學擴充利用,作為校舍。與國立臺灣大學(原日治臺北帝國大學)、臺灣省立農學院(原日治臺中高等農林學校,目前的中興大學)、臺灣省立工學院(原日治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目前的成功大學)並列為當時的臺灣四大大專院校。1955年,師院改名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成為臺灣最早的師範大學;1967年,配合高等教育由國家管理的政策,省立師院改隸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75年7月,師大理學院遷至汀州路四段,即今日的公館校區。 師大成立之初,大學生全部享有公費補助全額學雜費待遇,畢業後亦有配有教職,招收學生幾為一時之選,在同性質科系中均排名全國前二志願,為國家培養了大量教育與社會人才。但自1994年師資培育法公佈後,僅剩少部分科係為公費補助,加上一般大學亦可培養師資,因此大學指考錄取分數不復以往高分。 隨著師大逐漸失去早年培養高等師資之絕對優勢,在政府協助下,校方已經啟動中、長程的轉型計畫。目前師大已朝綜合、研究型大學發展,近年來大學部畢業生朝教師以外的行業發展或繼續升學者更超過60% 。此外,由於近幾年新設置的非教育相關系所逐漸茁壯,加上25種專業學程提供了師大學生教育專業以外的選擇,社會大眾已漸漸改變師大為單純師資培育學校的既定印象。 2006年4月22日,師大合併林口的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定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口校區」,設置僑生先修部及國際與僑教學院於此。目前臺灣師範大學有教育、文、理、藝術、科技、運動與休閒、國際與僑教、音樂、管理、社會科學等十個學院,三十個學系(含碩、博士班)、二十四個單獨設置之研究所。另外為提供外籍學生修習中文,設有國語中心,其成立於1956年,在共產中國開放之前,是全西方認識中華文化和學習華語的重要機關,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曾規定其東亞系畢業生,需要到師大留學,修習華語一年,才可畢業;美國國務院也多次派遣外交官,學習華語。其歷史悠久,為台灣國家級華語教學機構,在廣義上亦是前澳洲總理陸克文的母校。 師大於2006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獎勵補助新臺幣8000萬元,2007年獲得補助5600萬元,同時也在教育部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獲補助成立「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評鑑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CREED),期待未來能夠繼續提升師大教學研究的質量,2007年為教育部25所「大學繁星計畫」優質大學之一。 師大另於2008年與2009年獲教育部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發展卓越師資培育計畫」新臺幣900萬元及新臺幣1300萬元。 2011年,師大於「卓越教學計畫」、「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皆獲得教育部補助,其中「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第二期五年五百億)之「華語文與科學研究中心」獲得兩億元補助,藉以推動國際華語文教學與科學教育。